本帖最后由 yhf311 于 2019-12-22 15:06 编辑
今天重新完整的测量了一组参数,以便可以更好的分析这个模型,并且对输入信号做了处理,改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正弦波,代替实际电路原来的较多谐波成分的三角波,相关参数如下:
L1=4.13uH
LA=1.53uH
LB=2.6uH
L2=585.6uH
Q1=21.3
Q2=40.5
n1=5匝
n2=76匝
将L1和L2同名端连接串联得L3=520uH,将L1和L2异名端相连得L4=677uH,所以计算得M=(L4-L3)/4=39.25uH,K=M*M/(L1*L2)=0.637,故N=(L2/L1)^0.5/K=18.7
将以上带入得UP=-5.1U1,则UO=-5.1*18.7=-95U1
实际测试波形,得到U0/U1=2*251/13.5=37.18
备注:实际次级线圈输出为两个38匝异名端串联,中间部分抽出接地,两端输出波形为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正弦波,示波器测量为中间抽头和其中一端的电压幅值,且探头衰减10倍处理。
以上理论和实际之间差别较大,是否考虑品质因数,就能很好解释,希望HWM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