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知识] 关于QQ视频交流模拟电子技术的说明!

[复制链接]
1258|4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3-23 1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21-3-23 12:49 编辑

1.交流方式:使用相对封闭的QQ群课堂。

2.适合人群

我们最初定位就是中高端模拟技术交流,由于针对电子爱好者的低端模拟技术书籍、资料,市场早已饱和,虽然人数甚众,但是我们不打算在这一块竞争,主要原因是兴趣不大,感觉没什么技术含量。

所以适合人群是学习过大一电路基础、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朋友。

有的网友说他是物理专业,有这个知识背景特别合适,学起来应该很轻松。

3.入群要求。

有句俗语说得好,但是不好听,就是一粒什么,坏了一锅粥。

所以入群人员必须告知论坛ID,而且不接受刚注册的网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严防死守极少数存心捣乱的ID!把他们拒之门外。

之所以使用封闭的QQ群课堂,而不是开放的B站等,同样是为了防止极少数人,这样做也是被逼迫的。

小孩一边吃奶,一边骂娘,这种事情我们感情上接受不了,也理解不了。
即便师傅讲的不好,你也不能发几百个帖子攻击师傅,更何况所发帖子中,99%以上都胡搅蛮缠。

当然了,我们欢迎就所讨论内容的进行沟通交流,如果发现有讲错的地方,告知后表示感谢,但拒绝上面所说的无理取闹情形。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3-2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4,根据经验,如同国内保健品市场一样,90%以上都是忽悠。
同样,学习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纯实战】以及【通俗易懂】,这些名词都是障眼法。

所谓的【通俗易懂】书籍,就是把书上比较难的地方删除,留下简单的内容,这种书虽然学起来轻松,但可惜的是没学到什么东西。
现在流行所谓的【工程师实战讲解】,实际上书上所讲的内容,比理论家还要理论家,不是说在datasheet上截图就代表实战。


总而言之,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多思考、多琢磨、多想的,世界上不存在无需动脑就能轻松掌握的知识,但是一旦想通了,就会感觉到很快乐,所以学习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sss1234567 发表于 2021-3-23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咋这么难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3-24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21-3-24 12:56 编辑


学习方法,有两种可供选择:

第一种:我从100本模电书里,选10本英文书籍----------电路基础和模电---------,然后直接在PDF书籍上和大家一起学习。

这种方法 的好处,是我不用做PPT了,而且教课书上的东西都很简单,基本上可以做免费的视频。








第二种方法,就是我做PPT,模仿大学里上课风格。
这种方法优点是观看比较舒爽,但缺点是耗费我不少时间做PPT。





以上为第一阶段,看教课书,目的是作为过渡,过渡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学习paper的阶段。

针对第一阶段所提到的话,做专题研究,例如关于阻塞振荡器,第一阶段说的非常简单,第二阶段围绕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做深入研究。







大道理【理论联系实践】,把这个道理践行的最好的,莫过于专业论文------人家先给理论分析,再给仿真实测,最后实物测量结果。








而其它学习资料,一般不能和这个比。
例如商家的notes,虽然有不少是讲原理的部分,但是都非常粗略,它侧重于给出测量结果,或者元器件取值公式,或者图表。原理性研究方面显的弱了一些。

论坛上的搞制作的帖子,比如某贴,整个帖子里80%都是图片,观赏性极高,看着好玩,但可惜的是你学不到什么东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21-3-2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21-3-24 13:16 编辑

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枢纽课程,是EMC/EMI,简单地说,学习EM知识,能知道实际和理论的关系,以及区别与联系。

例如,站在理论的观点,把导线视作理想连接线,很明显下面的左图和右图是等价的。
但是考虑寄生效应,就能区分出优劣了。





为了学习EMC/I知识,必须有电磁场与电磁波做铺垫,我们两年前就准备好了简明,但不失一定深度的书稿。




学习实践性极强的EMC/I知识,非但没有证明电路理论无用,恰恰相反,证明了电路理论非常有用。
在绝大多数场合,相关的电磁知识理解或者简单推导,不是用麦克斯韦方程解决的,而是把问题转化为集总电路处理的。


例如多电容并联去耦电路,其阻抗特性如图:




如果不熟悉电路理论,就不容易解释上图了。

第一个谷底A点,是由最大去耦电容造成的(LC串联谐振)
第一尖峰B点,是由于最大去耦电容的寄生电感L和第二个最大去耦电容C,并联谐振造成的
第二个谷底C点,是由于第二大去耦电容串联谐振造成的。
第二个尖峰D点,是由于第二大去耦电容的寄生电感,和第三大去耦电容,发生并联谐振 造成的。



以此类推。。。。。


可见,即便是学习高频电路,基本电路理论仍旧是有用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97

主题

22577

帖子

295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