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收藏1 举报
这个图说明了“事件”产生的平均间隔时间,小于事件处理时间的情况。 事件间隔时间,就是E2 - E1 = E3 - E2 = E4 - E3 .... 就是“蓝色”竖线的间隔。 这个间隔是小于单个事件的处理时间,就是一个带斜线底纹的六角块的长度。 当E2产生时,CPU正忙于处理E1,于是E2暂时被挂起。 直到E1处理完成,CPU才能开始处理挂起的E2。实际上E2的开始处理时间,被延迟了L2。显然,相当于它的截止期被提前了L2。 图上可以看到,E1的完成时间,到其截止期,之间的时间是 M1。E2的完成时间,到其截止期,之间的时间是 M2。 很明显,E2的处理完成时间,比E1的处理完成时间,也更加接近截止期了。 然后,当E2处理时,E3又产生了,由于有上次L2的延迟,E2处理完成时间,将会更长一些。 这就意味着E3被挂起的时间L3,也会比L2更长一些。 由于前面的延迟积累,E3的处理完成时间,正好触及了其截止期,即M3 = 0。 而E4的处理完成时间,则完全越过了其截止期。 所以,我们在图上看到的M4,箭头是反的。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事件”产生的平均间隔时间,如果小于“事件”的处理时间,那么将会造成“事件”处理的延迟,而且这个延迟时间,会不断积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将使“事件”的处理完成时间,越过截止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等级类勋章
发帖类勋章
时间类勋章
人才类勋章
1199
35121
1122
扫码关注 21ic 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嵌入式微处理器
扫码关注电源系统设计
扫码关注21ic项目外包
扫码浏览21ic手机版
本站介绍 | 申请友情链接 | 欢迎投稿 | 隐私声明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