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请教,这两种电平转换电路哪个更好一点呢?

[复制链接]
3611|33
 楼主| 玻璃之城 发表于 2023-4-16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图所示,实现3.3V--1.8V的电平转换,这两个电路哪个速度更快,更稳定呢?
谢谢!仿真看不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840A 发表于 2023-4-1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集电结是不是要导通呀,换mos管吧
burningrider 发表于 2023-4-1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图,都用 NMOS管更好(DS带二极管)2n7002
左边的可以双向转换,还有过压保护的作用,速度也快
右边的电路会有延迟,但上升下降缘好
xch 发表于 2023-4-17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速度快没用。左边电路不可靠。低电平电压有可能高于0.9v。

评论

正解。右射随器电路更好。(1)输入阻抗高;(2)高频特性好;(3)工作稳定;(4)输出波形更好。  发表于 2023-4-17 09:34
hjl2832 发表于 2023-4-17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做波形整形,用右边,否则左边的响应快些

评论

左边共基极电路的响应不会比共集电极电路更快。  发表于 2023-4-17 09:41
共基极电路与共集电极电路(射随器)高频特性类似,都比共射极电路好很多。只不过共集电极电路没有电压放大能力、只有电流放大能力。  发表于 2023-4-17 09:38
zlf1208 发表于 2023-4-17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1. 晶体管实现高速信号转换的前提条件是不进入保护状态。右边的电路在V4为高电平时会进入饱和状态,所以下降沿会变慢;
2. 左边的电路,在V6为低电平的时候,BC间的二极管会从反偏变成正偏,此时E和C就会反向,此时E的状态与外电路有关。

评论

所以左边的电路是错的,应该EC对调才对。这时,V6低电平时,三极管会进入饱和状态,上升沿会变慢  发表于 2023-4-17 10:06
xch 发表于 2023-4-1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左边电路修改一下,把发射极与集电极对调连接。饱和压降会小些。逻辑低电平就会安全些。
xmar 发表于 2023-4-1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下面这个电路更好—— 简洁、高速、稳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负载电流恒定,可以使用你的电路,不过电阻参数要结合负载的大小重新计算。负载电流不恒定,你的电路就完全不能用了。  发表于 2023-4-18 21:20
zlf1208 发表于 2023-4-17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lf1208 于 2023-4-17 10:20 编辑

附件是我以前做的一个仿真,供楼主参考。
还有一种电路附件中没有提到,楼主右边的电路,将三极管的集电极接5V,在基极到地之间接一个1.8+0.7=2.5V的稳压管,这样三极管就不会进入饱和状态,电路速度做到MHz是很轻松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yb_ice 发表于 2023-4-17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xmar 发表于 2023-4-17 10:01
其实,下面这个电路更好—— 简洁、高速、稳定:

这太费电了

评论

是的。高速就得费电。如果低速,比如工作频率低于100KHzR1,R2改为:10k、15K;10K电阻并联220pF电容。总之,根据情况,调整R1、R2电阻大小。  发表于 2023-4-17 10:38
coody 发表于 2023-4-17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图共基电路,发射极输入,集电极输出,速度最高。

看到好多说用NMOS的,要注意,MOS栅极有较大电容,这种应用可能会影响速度,共基电路能提供10MHz左右的速度。

评论

@xmar :看看高速总线,LVDS是以电流信号输出的。  发表于 2023-4-18 19:57
@coody :不是指具体电路设计,只是说三极管射随器高速性能不比共基极电路差。仅此而已。  发表于 2023-4-18 09:23
@xmar :你分析下楼主的工作条件,或者直接搭个电路试试就知道了。右图会饱和。  发表于 2023-4-17 18:55
左图共基电路,发射极输入,集电极输出,速度最高。—— 这个不对哟,共集、共基高速性能差不多,共集电路稳定性还要好一点。  发表于 2023-4-17 13:59
670776685 发表于 2023-4-1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670776685 于 2023-4-17 11:40 编辑

貌似左边更好一点,但是上升沿会有一个过冲尖峰.
 楼主| 玻璃之城 发表于 2023-4-1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感谢诸位!
cmyldd 发表于 2023-4-1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喜欢用芯片的
zyj9490 发表于 2023-4-17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yj9490 于 2023-4-17 20:00 编辑

左的电路画错了吧,应是E极在左边在对,叫做共基输出,针对低阻负载的电流信号的。右边的经典的共集输出,针对中等负载的电压信号的。共基输出的电流模,共集输出的是电压模。针对不同的负载而定。也可以转换叫共基共集电路结构。二者核心都降低了MILLer效应。但增加了过冲(欠阻尼)的风险。
coody 发表于 2023-4-1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zyj9490 发表于 2023-4-17 19:55
左的电路画错了吧,应是E极在左边在对,叫做共基输出,针对低阻负载的电流信号的。右边的经典的共集输出, ...

左边电路没问题,我用得很多的电平移位电路,频率也可达到几百KHz的量级。右边的才有问题,三极管会饱和,速度严重降低。
xmar 发表于 2023-4-18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Q1会饱和,但退出饱和的速度依然很快,不会大于33ns。这主要得益于射随器强烈的负反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xmar 发表于 2023-4-1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Q1有饱和,Q2不会饱和。但Q1、Q2开关速度差别不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因为Q2有负反馈作用,相当于电压串联负反馈。Q1相当于开环。  发表于 2023-4-18 20:00
bangzhu05 发表于 2023-4-21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开关速度有关系吧
小和尚520 发表于 2023-4-30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xmar 发表于 2023-4-18 15:28
虽然Q1会饱和,但退出饱和的速度依然很快,不会大于33ns。这主要得益于射随器强烈的负反馈。 ...

不是要正反馈才关断(退饱和)的快吗?
Ib 没有设得很大才是退饱和快的原因吧?

评论

Ib 没有设得很大,就是因为有发射极的负反馈电阻(R4). 否则,Ib会很大。  发表于 2023-4-30 09: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

主题

185

帖子

5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