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芯永恒 于 2024-5-31 17:55 编辑
先说说目前主导的Arm内核MCU。Arm的主要收入有两类,一类是IP授权费,另一类是版税,通俗点讲就是提成。具体而言,企业使用Arm内核构建芯片,无论后期产品实际销量如何,哪怕一颗芯片没卖出去,也要先交一笔费用,这就是授权费。授权费属于一次性收入,相比之下,版税主打一个细水长流。Arm从MCU的销售额中抽成,使用Arm内核的MCU,每卖出一片,厂商就得向Arm支付一笔提成费。无论授权费还是版税提成,最终都包含在芯片价格里,由客户买单。
开源的RISC-V面世于2010年,直到2015年才成立基金会,创始成员也只有36个,可以说初期反响平平,并未掀起什么风浪。境况改善、进入公众视野,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那会儿美试图对华封锁芯片技术,华为等一批使用Arm内核构建移动处理器的企业遭到制裁,舆论一片哗然。虽然Arm作为全球化的IP供应商,主观上可能并无限制中国企业的意愿,但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这家位于英国的日本公司,也只能接受美国的裹挟,成为其限制中国芯片发展的趁手工具。“架构授权”到“架构霸权”的转变,一招釜底抽薪,让国内企业看到了全球分工的脆弱性。欧美技术割据每次加剧,国内短板困境就愈发艰深,“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等往日打鸡血的口号,就显得越真实、重要和紧迫。正是这时,RISC-V的备胎地位日益凸显,开启了转正之路。
与常见的开源软件不同,RISC-V不直接提供现成可用的处理器内核,而是开放指令集架构规范,鼓励IP供应商或芯片设计企业自行设计。
自研内核最大的问题是生态建设成本太高。在Arm一手建立的游戏规则下,MCU的设计模式是购买IP组装芯片。本土RISC-V IP供应商+MCU设计企业的组合,虽然实现了“自组可控”,杜绝了“卡脖子”的可能性,但商业模式没有改变,还是走上了Arm的老路。考虑到芯片从研发到盈利的周期较长,IP供应商研发成本的回收周期也很长,RISC-V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的背后,一众MCU内核供应商的处境或许值得关注。另一方面,内核供应商的激烈竞争,虽让MCU设计企业稍有便宜可占,长远看却不见得是件好事。如果运气差选择了实力较弱的供应商,未来供应商盈利能力衰退,内核研发与开发工具的维护必然迟滞,牵连芯片竞争力下降暂且不谈,一旦研发停摆,MCU设计企业就不得不面临更换供应商的问题,成本和风险远超前期收益。
中国作为RISC-V在亚洲的主战场,本土IP供应商自然一骑绝尘。例如,芯来科技的Bumblebee、N100、N300内核对应兆易创新GD32VF103和GD32VW553、中移芯昇CM32M43xR以及中微ANT32RV56xx;阿里巴巴的C906、E907内核对应博流BL606P和算能CV1812H;中国台湾晶心科技的D45内核对应先楫HPM系列MCU等。
一些研发能力较强的MCU设计企业也对自研自用RISC-V内核的道路进行了探索。例如,南京沁恒的青稞处理器研发的的CH32V、CH32L、CH32X系列,以及上海海思的Hi3065H等,都使用了自研的RISC-V内核。
根据RISC-V基金会2024年公布的研究报告,虽然RV芯片整体市占率在2022年仅有1%,但23年可达2.6%,此后一路狂飙,将于2030年超过20%。倪光南院士预言的x86、Arm、RISC-V三分天下的局势,似乎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