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G32R501结温数据引发从实验室级测量到量产验证,全面掌握高精度结温监测技术勘探求索
今天在查阅极海公司官网,惊奇发现”G32R501-基于 Cortex-M52 内核的 32 位实时微控制器”这款产品的数据手册更新了最新版,我对极海公司的G32R501双核产品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看他们公司的产品手册,了解其产品功能特点。 今天在看到手册上提到结温(TJ):–40°C 至 125℃/150°C;环境工作温度(TA):-40°C 至 105℃或-40°C 至 125℃时,不禁对结温的测试产生了好奇,结温究竟怎么样测试出来的呢?于是我翻阅了主流MCU厂商结温(Tj)测试方法,并总结了一下,给各位网友提供参考。 在MCU(微控制器单元)的设计和应用中,结温(Junction Temperature, Tj) 的准确测量至关重要,尤其是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高可靠性场景。不同半导体厂商(如ELMOS、TI、ST、NXP)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本文将对比它们的结温测试方案,并给出适用于其他MCU厂商的通用测量建议。 1. 主流MCU厂商结温测试方法对比 (1) ELMOS(依尔莫斯)—— 汽车级高可靠性测试 核心特点: - AEC-Q100 Grade 0认证(最高等级,支持150°C高温运行)。 - 多核热均衡管理,确保双核/多核MCU温度均匀。 -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 用于量产抽样检测。 测试方法: | | | 采用开窗封装或透明材料,提高红外测量精度(±1°C)。 | | 局部去封装,微型热电偶贴附Die表面,动态监测核间温差。 | | 分段线性补偿(-40°C~150°C),数据存储于OTP。 | | 100%温度循环(-40°C~150°C),筛选±2°C误差芯片。 |
适用场景:汽车ECU、电机控制等高温高可靠性应用。 (2) TI(德州仪器)—— 高精度传感器+热建模 核心特点: - 带隙温度传感器(±1°C校准后精度)。 - 支持外部热敏二极管接口(如TMS570系列)。 - JEDEC标准热阻模型(ΘJA/ΘJC)。 测试方法: | | | 用于早期验证,部分型号采用Exposed Die Pad优化测量。 | | 高精度数据采集(如NI PXIe),用于动态负载测试。 | | | | |
| 适用场景:工业自动化、无线通信MCU(如CC系列)。 --- (3) ST(意法半导体)—— 低成本内置传感器方案 核心特点: - 内部TSENSOR典型精度±2°C(需校准)。 - 热阻参数(ΘJA)标定,适用于消费级和工业级MCU。 - 红外抽检用于量产验证。 测试方法: | | | | | 两点校准(如STM32的TS_CAL1/TS_CAL2)。 | | | | |
| 适用场景:消费电子、通用嵌入式系统(如STM32系列)。 (4) NXP(恩智浦)—— 车规级全流程验证 核心特点: - AEC-Q100 Grade 0/1认证,支持高温高可靠性应用。 - 三阶多项式补偿,提高全温度范围(-40°C~150°C)精度。 - Flotherm XT热仿真,优化系统级散热设计。 测试方法: | | | 针对Exposed Die Pad封装,提高测量准确性。 | | | | | | |
适用场景:汽车电子(如S32K/S32G系列)、ADAS域控制器。 2. 对其他MCU厂商的结温测量建议 若使用的MCU厂商未提供详细结温测试方案(如国产MCU),可参考以下方法: (1) 优先使用内置温度传感器 - 校准:在恒温箱中进行两点校准(如0°C和100°C),存储补偿系数。 - 软件滤波:采用滑动平均或卡尔曼滤波,减少ADC噪声影响。 (2) 外部温度测量验证 - 热电偶/NTC:贴近MCU封装测量表面温度,结合热阻模型推算结温: \[ T_j = T_{surface} + (P_{diss} \times Θ_{JC}) \] - 红外热像仪:适用于实验室环境,但需注意封装材料影响。 (3) 动态负载测试 - 运行高负载任务(如FFT计算或PWM满占空比),监测温升曲线,评估散热设计是否合理。 (4) 热仿真辅助设计 - 使用ANSYS Icepak或Flotherm建立3D模型,预测不同工况下的结温分布。 (5) 量产测试优化 - ATE自动化测试:在高温/低温箱中批量测试MCU温度传感器读数。 - 抽样破坏性测试:对部分样品进行开盖热电偶测量,确保数据可靠性。 3. 总结 | 通用建议: 1. 高精度需求(如汽车电子):优先选择内置校准传感器+外部热敏二极管方案(类似NXP/TI)。 2. 低成本应用(如消费电子):依赖内部TSENSOR+软件滤波(类似ST)。 3. 可靠性验证:结合热仿真(ANSYS/Flotherm)和实际测量,确保散热设计合理。 通过合理选择测试方法,即使对于未明确提供结温测试方案的MCU厂商,也能实现较准确的温度监测和热管理。 通过以上结温测试技术学习,让我了解到测试mcu结温是一个大工程,要应用于国内产品技术实现,需要各方技术团队紧密配合,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各家厂商内部结温的独特测试方法。从而可以实现提升芯片的整体可靠性性能指标,提升芯片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