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AVIDYE 于 2012-7-10 17:13 编辑
6层处女板,完成80%, AD6.9软件
说明:
顶层:
1、 蓝色箭头部分是A3.3V,通过S2信号层引出,没有使用内电层。
2、地址线,数据走线部分走线
地层(负片结构):
没有分割,AGND通过信号层引出。
地层:
S1:
1、 走存储器的数据信号。
2、 走时钟信号(某一段,蓝色箭头所指部分),时钟信号与其他信号间距保持为22mil,线宽6mil,木有采用包地。
S2:
1、 存储器地址线,命令控制线
2、 时钟线(到2片SDRAM的分叉,红色箭头指向部分), 时钟信号与其他信号间距保持为22mil,线宽6mil,木有采用包地。
电源层(负片结构):
关于电源内电层分割问题,在另外一篇贴子请教过,下面的是我的操作方案说明:
1、 分割成小片的是1.2V电源,主要给内核供电,电流最大能达到约300mA左右。
2、 剩下的一大片是3.3V电源,主要是外围接口及存储器的电源供电。
3、 剩下的电源:给实时时钟的1.2V,模拟3.3V,都通过信号层走线实现。
底层
我的疑问是:
1、 在电源层,这两片区域的分割带是否太窄了,我用的是7mil宽的分割线,因为BGA扇出过孔的缘故分割线做不了太宽,在这方面不知道有经验的前辈是如何处理的?
2、 时钟线,由于考虑到长度匹配的原因,我使用了2层的走线方式(S2和S2),还不知道这种方式对EMC的影响有多大,这里麻烦大虾们评估一下或者提提建议
3、 电源过孔与内电层直接相连,信号过孔与内电层的间距是12mil是否足够?间距太大怕影响BGA下面的内电层的面积。
4、 铺铜,在信号层是要铺铜的,但是表层铺铜是否合适?
5、关于去耦电容的位置,因为考虑到两个晶振需要尽量贴近MCU摆放,较多的电源去耦电容就只能放在晶振外围了,然后在通过内电层连接到MCU电源引脚上(有几个电容安放在底层BGA下面),这种方式对去耦的效果影响是不是可以忽略呢?
6、退耦电容目前的位置是否离MCU太远了呢?
以上,请大虾们指点一二!
补充一张全图层图片:
蓝色箭头所指区域,数据线像是跨电源层了(1.2V和3.3V),但是数据线的参考层是与其临近的一片地层,是否还需要在旁边的位置跨接电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