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采集领域为了提高仪表A/D的抗干扰和减少跳字,一种有效的办法是同步滤波,这里频率的同步就要用到硬件锁相环例如典型的LM567 LM564 CD4046等 其实速度不高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用软件来实现的,我曾用在单路数字通信上,效果很好.当时是用51单片机把语音编码、压缩、信令合路,码位同步、码帧同步、分路、解码全部用一片单片机,完全靠软件实现过,其可懂度能区分是谁在说话,外围只需要一片LM358做抗混叠和输出重构平滑滤波器,AT89C2051片上比较器和软件配合起来作语音编码,采用增量调制瞬时压扩算法(目前国际上推行是音节平滑推迟压控算法),可收可发的准双工! 现我把其中码元同步技术介绍给大家,借助这种思路对大家编制有良好抗干扰性的"软件串口"或者新的协议规程非常有利!
开门见山---因为本质的东西是很简单很原始的:
用增加减少分频比带来的滞后和超前相位跟踪锁定到参考频率
例如:要产生10K的频率(现在是标称10K),用24M晶体,那分频比是100,为什么是100不是200呢?请想一想! 这100分频比在24M下对应10K的标称,但当我们把分频比增大一位为101时频率减低,相位开始也开始后移,同理为分频比降为99时是使本地时钟(软件VCO哈)相位频率上升超前,这样有前有后的调整总能使本方相位调整到基准参考频率的频率和相位上.条件是你调整的相位是缩小相位差的方向,不过调反也没关系,把JC改成JNC就行了! 很显然当我方和对方的参考频率(这里实际就是码元)相位正好相差90度固定相位时,正好对准码元的中央,所以第一次粗同步时,初始装数是50而不是100,这时将有最大的抗干扰容限。
传统的码元同步需要放大、整型、非线性变换(为了提高效率用全占控码不用曼切斯特编码)提载、窄带滤波(一般用晶体滤波)载波整形、二次分频(到此得到就是对方载波了)锁相、再分频、最后得到对方同步时钟,这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是数字通信技术目前最大难点,也是衡量数字通信可靠性的高低! 采用这钟方法全部用软件来实现,因为人脑的提载分频、倍频"鉴"别相"位"压控振荡能力远比硬件电阻电容电感和三极管强多了! 我很自恋这样的尝试和取的预料成功我想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