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科研经费每年流失数千亿 “返点”成潜规则

[复制链接]
1121|3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ED狂人|  楼主 | 2013-10-18 1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 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估算,我国每年科研经费流失的金额可能达到数千亿元。科研经费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科技部门成为寻租、腐败的高发地。这些都在呼唤一场科研经费领域改革的到来。
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科研经费“恶性问题”时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
  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估算,我国每年科研经费流失的金额可能达到数千亿元。科研经费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科技部门成为寻租、腐败的高发地。这些都在呼唤一场科研经费领域改革的到来。
  100万怎么用?
  山东一家新型建筑材料企业负责人**(化名)**告诉本报记者,其所在的企业近年来已经在研发上投入不下千万元,“我们就差去借高利贷了。”
  他算了算,自己这几年来已经向当地的科技部门申请过十几次科研扶持经费,但均未成功。他曾遇到的申请“返点”并非个案。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告诉本报,其所在高校曾申请到一个100万元的项目,光介绍费就要60万元,剩下的40万元两名合作老师分。
  还有更匪夷所思的案例,广东省审计厅对2008年至2010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某市的两个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取专项资金45万元,其中一个单位却已结束营业近两年,各种缘由耐人寻味。
  李冰(化名)是广东某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员,她的工作是专门负责帮助企业申请**项目。她告诉本报记者,科研经费种类繁多,首先光级别就分区、市、省、国家级,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经费额度越大,当然申请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为了要申请**技术项目的扶持经费,一些此前没有专门研发部门的企业会在“李冰们”的指导下临时成立起研发部。李冰告诉本报记者,由于科研经费申请工作量很大,几乎每家企业都会设专人负责研发资料的归档和科技项目的申报,他们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刷各大政府部门比如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的官方网站,寻觅是否有和自己相关的项目经费可以申请。
  曾有一名LED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本报,广东有超过6000家LED企业,大概只有2%~3%可以拿到补助,其中多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而有的企业项目做得很差,但是跟政府关系好,会吹牛,就能拿到几千万的政府补助。
  1万亿用了多少?
  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超过千亿元,2012年更是超过1万亿元。但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估算,我国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依据1万亿元左右的总量来估算,科研经费非科研之用的金额每年可能达到数千亿元。
  这与广州市副市长王东披露的数据大体相当。他7月底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自己看过的一份资料显示,全国的科研经费大约40%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百分之五六十用于开会出差。彼时,广东省纪委发布消息,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这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LED行业政府补助乱象。
  上述案例和更多审计报告曝光的案例显示,一些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当使用科研经费已成“惯例”,一些地方和高校还形成了利益链:专家学者们争抢课题“要经费”,项目组成员巧立名目“花经费”,管理者以权谋私“批经费”。
  李冰透露了业内流传的一则消息,珠三角某区的科技局局长,在企业申请某项目经费前收取好处费20万元,在200万元经费申请成功后,再次狮子大开口向企业索取一半费用。结果惹怒该家企业,事情最终曝光,该局长被“双规”。
  新华社近日播发评论称,发钱的和花钱的成了利益共同体,谁还愿意去真正改变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办**
  《光明日报》曾刊文披露,目前普遍的科研基金申报模式是:政府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制定出固定研究方向的项目申报指南,科研工作者再根据申报指南进行基金申报。本应体现科学精神、科学规律的科研基金的申报,成为了政府部门的“命题作文”。而在此过程中,从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到成果鉴定,又都离不开“人治”的影子,最终导致科研基金分配可能成为权力、人情的衍生物。
  未来如何改革?
  地方已经意识到科研经费发放模式改革势在必行。王东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广州已经着手研究财政经费该如何发放的问题。他说自己也在思考,是将钱散到每个企业去,还是放更多到科技服务平台上好。
  “科技经费的使用模式,不能简单立项就行了。”10月12日,在首届中国科技金融促进高峰论坛上,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如此表示,广东省最近在反思过去在科技管理中的做法,未来将对既有科技经费使用模式进行调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省科技界别政协委员对本报记者表示,立项里面可能就存在猫腻,基层项目上报时可能存在虚报,实际上100万元的项目报上来写200万元,立项之后更是缺乏监管。
  他认为,在我国,科研经费由科技部、科技厅、科技局这样一层层地审核下发,层级太多,容易出问题。而且科技厅是行政部门,不是科研部门,由他们来掌握经费和项目的发放并不合理。
  上述广东省政协委员建议,我国的科研经费模式改革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比如德国,由一家协会统筹所有科研院所,并管理全部科研经费的发放。没有人为的行政管理角色,协会会长是科研出身的,知道钱应该花在哪里。
  “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各地科技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上述政协委员说,“如果要监管到位,必须将经费的发放者与监管者分开,给钱的人负责做审计,拿钱的人专心做项目。”
  万钢在上述发布会上还透露了完善科研经费监管的设想。“我们应该做到每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至少在本课题、本单位中要公开、要透明,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恶性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科研经费更加提高效率。”他说。

相关帖子

沙发
hustjitiejun| | 2013-10-19 07:5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是中国大环境腐败下的一个局部问题,科技部门的腐败并不多于其他部门;不过科研经费的使用,应该有更大的自由性;并且每名科技工作者每年应该有基础的经费,支持其自由的研究和探索,这个数额不宜过大,每年5万元以内;有了需要更大经费的项目,再去申请立项支持;这样就可以将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科研工作者不会在开始阶段没有经费而不能进行感兴趣的研究,中国这么多科研人员,不要都去做政府的“命题作文”;都去做是极大的人才浪费。这个基础钱要加强管理,每个人和每个项目的账目网上公开;如有违规,严厉惩处,剥夺其以后的经费使用权,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处理;这样公开透明的使用经费,就能较高效率的使用经费,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我国能跟上国际的科技发展。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板凳
LED狂人|  楼主 | 2013-10-19 09:24 | 只看该作者
hustjitiejun 发表于 2013-10-19 07:58
这个问题是中国大环境腐败下的一个局部问题,科技部门的腐败并不多于其他部门;不过科研经费的使用,应该有 ...

hustjitiejun 适合做做官啊:lol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地板
lark100| | 2013-10-20 01:23 | 只看该作者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7

主题

2755

帖子

3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