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定理] 为什么说三极管是电流放大器件?

[复制链接]
7427|43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6-1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该如何理解这种说法?
毕竟也能放大电压的。

Lgz2006 发表于 2014-6-15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说,三极管(不是电路)是电流放大型器件
但是,利用欧姆V=I*R,转换成电压后,就可认为:三极管电路(不单指管子自身)也能放大电压或功率了

那个**不是把Rc不叫“集电极(直流)负载电阻”,美其名曰“电压转换器”么——生怕显不出自己的高端来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6-1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Lgz2006 发表于 2014-6-15 12:18
应该说,三极管(不是电路)是电流放大型器件
但是,利用欧姆V=I*R,转换成电压后,就可认为:三极管电路( ...


思路不对。

评论

没理解出题者思路目的  发表于 2014-6-15 12:32
Lgz2006 发表于 2014-6-15 1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换一个层面讲
1.比对电子管栅一阴输入特性,3极管基极一射极不具备高阻特性,工作时需要相当电流
2.而集极做为输出特性反而具有较高阻抗,甚至近似恒流
3.做为基本放大,Ib-Ic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宜于做主参数
所以典型等效为一个电流控制电流源也就顺理成章了

评论

“Ib-Ic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宜于做主参数”“所以典型等效为一个电流控制电流源也就顺理成章了”应该就是这个理由。FET就是用跨导做主参数。  发表于 2014-6-15 13:15
maychang 发表于 2014-6-15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Lgz提到电子管。
三极电子管从不用互导作为主参数,而是用放大因数作为主要参数进行计算,手册上也是必给出放大因数。五极电子管则从不给出放大因数,而是用互导作为主参数进行计算,手册上必给出互导而不给出放大因数。
BJT的Ib-Ic变化不太大,适宜用来进行计算,所以不用互导。其实BJT是存在互导的,但变化很大,不宜于用来计算。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6-15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从管子本身看,不然从半导体物理角度看,确实是压控器件。
最开始,人们喜欢Ic~Ib关系,后来经过吉尔伯特等人电流模方面研究,阐明Vbe~Ic才是核心。

人家说它是电流放大器,是从管子外部看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pjy + 5 教授编书确实阅尽大师名著,期待早日面世,.

查看全部评分

pjy 发表于 2014-6-15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找一本与时俱进的模电教材还比较难啊
maychang 发表于 2014-6-15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6-15 13:34
不要从管子本身看,不然从半导体物理角度看,确实是压控器件。
最开始,人们喜欢Ic~Ib关系,后来经过吉尔 ...

没错,人们喜欢Ic~Ib关系,说它是电流放大器,就是从管子外面看的。
没有人关心这支管子制造时掺杂使用的是合金法、扩散法还是离子注入法将杂质掺入,也没有人关心这支管子制造时经过几次光刻,更没有人关心引线是金丝还是铝丝。只有设计集成电路的工程师才关心。
Lgz2006 发表于 2014-6-15 1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换个层面
从基极往基区注入载流子...产生一系列物理效应
而不是基区电场产生的
比较Ic-Ib和Ic-Vbc可以看出,前者作用要明显得多
因此,人们更乐于认它为电流控制型

这一点,也被半个世纪的应用证实:以电流型来实践,是个不错的选择
Lgz2006 发表于 2014-6-15 1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gz2006 于 2014-6-15 14:17 编辑
pjy 发表于 2014-6-15 13:53
现在找一本与时俱进的模电教材还比较难啊

当今,朝野上下,人心浮躁
人们,懶得再看再谈旧时旧刻
更,无人舍得也来不及去做前沿成果传揚,倒也给了**一个机会儿
batsong 发表于 2014-6-1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6-15 13:34
不要从管子本身看,不然从半导体物理角度看,确实是压控器件。
最开始,人们喜欢Ic~Ib关系,后来经过吉尔 ...

但VBE对IC变化太微弱了,不好用啊,对于我们只用来点LED的人,还是HFE好用:lol
Lgz2006 发表于 2014-6-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chang真是楼主的好捧哏
可逗哏那,角色不配套啊
显然楼主不是来学习的,可也不像是来传授的

既然说到这儿了,索性就喧宾夺主,顺手儿甩个点儿,也算露个破腚给老抽:
到了这个层面,那Ic/Ib就不叫hFE了,也不叫hfe
该叫贝塔β啦
通宵敲代码 发表于 2014-6-1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机管对电压的放大是你的错觉,
当你把电路中与三极管有关的电阻全去掉的时候,
在增大基极电压,射极电流会增加,但电压永远是VCC-Vce,
不过这很可能会烧掉你的三极管!
pjy 发表于 2014-6-15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宵敲代码 发表于 2014-6-15 15:44
三机管对电压的放大是你的错觉,
当你把电路中与三极管有关的电阻全去掉的时候,
在增大基极电压,射极电流 ...

你要是敢把电阻都弄掉的话,三极管就可能拒绝放大~~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6-15 16: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到此类说法,俺会反对,一直没弄懂人家为何这么说。
比如 《精通开关电源设计》(Sanjaya Maniktala著)也说BJT是电流放大,MOS是电压放大。书中并未解释说法原因。

这种说法依据,是由于晶体管往往要级联使用,其低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输入.出电流的线性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电流放大器的料。

真空管也是如此,假设相同两级级联,且信号源为1V,由于G级电阻是M ohm,则信号源电流是uA级,而其P极电流可能是mA级的,这说明真空管电流放大倍数是上千倍。
但是下级输入阻抗也是M ohm,这意味着流入下级的也是uA级的。所以总体上也能获得一些电流增益,但把真空管看做电压放大器最合适。

评论

pjy
个人认为还是从受控特性(灵敏度)出发比较好,输入输出伏安特性,特别是PN结的伏安特性,大信号时候几乎平行Y轴,表明iB的变化是多么的灵敏。  发表于 2014-6-15 16:23
pjy
信号源内阻和输入阻抗的匹配?  发表于 2014-6-15 16:20
darry216 发表于 2014-6-15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涨姿势了,受教
maychang 发表于 2014-6-15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6-15 16:10
以前看到此类说法,俺会反对,一直没弄懂人家为何这么说。
比如 《精通开关电源设计》(Sanjaya Maniktala ...

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BJT电路中的共射-共基电路,电子管时代就有了,BJT电路中的共集-共基电路,电子管时代也有了。
但计算时仍然使用互导,而不使用什么电流放大倍数。

要测量电子管的电流放大倍数,和测量BJT的互导一样,相当困难。而且BJT的集电极电流变化时,互导变化很大,温度变化时互导变化也很大,所以手册中给出BJT的互导并没有什么意义,使用者的电路工作状态与生产厂的测量条件相差太远。

评论

看看电子管的栅极漏电流多么的变化多端,就可以看出不是个电流控件。  发表于 2014-6-15 18:43
maychang 发表于 2014-6-1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老Lgz说的第3点:Ic~Ib关系变化不太大(也容易测量),宜于做主参数。
maychang 发表于 2014-6-15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常使用小信号模型。小信号条件是管子的参数可以视为线性。
Vbe~Ic变化那么大,非线性很厉害,难以视为线性。这是不是一个原因?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6-15 1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aychang 发表于 2014-6-15 17:11
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BJT电路中的共射-共基电路,电子管时代就有了,BJT电路中的共集-共基电路,电子管 ...


你说反了。
我以前发过一个帖子,讲了使用gm,相比于beta,具有巨大优越性。这里不重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个人签名:模电讨论兴趣小组群微信号:xukun977

1897

主题

22577

帖子

295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