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bzjt2011 于 2016-2-21 20:06 编辑
《弟子规》从少儿面对父母的关系开始,从日常生活着眼,培养我们良好的品行。随着年龄能力社会角色的增长转变,《弟子规》教给我们在各种关系中把握好自己的行为习惯。
首先是《入则孝》,着重讲在家庭中子女该如何孝顺父母。其中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总结了力行孝道的难点。细细品味,我有了孝中见贤的意识升华。父母多有护犊之心,只有教育理念或能力的限制,对子女教育方法方式的适当与否。父母往往望子成龙心切,表现出教育过分严厉的形象,但不会不喜欢哪个子女。纵有所谓的偏心,也不过是对乖巧孩子的褒奖,对弱势者的保护,或是对落后者的惩罚。这些道理对成人的我来说不难理解,但对孩子来说,对认识不够全面的人来说,在父母教育过分严厉的情况下还能反省自己,做得更好,这样来孝顺父母实属不易。对是非识别能力尚不足的孩子,依从父母之意就是自我保护的上策。叛逆的行为多是对自己对家长的伤害。我体会到“首孝弟”,让未成熟的孩子在行为上有了最好的选择。
子女的年龄与知识渐渐增长了,真正有了父母所不及的分别是非的能力后,《弟子规》又给出了新的更高的行为要求。如,对父母的过错要“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子女这样做,父母就有更多的仁慈形象,家庭也因此更加温馨。这一点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常见的。譬如:婆媳关系有冲突时,往往是双方的责任,这时规劝媳妇得一方往往很顺利,而规劝婆婆的一方,很容易被误解成不孝。“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让父母平和地认识到行为中的偏差,就让家庭文明得到提升。面对家长与老师,客户与企业,上、下级等关系中,强势一方的错误,无不适应。再讲到了与小家庭以外的其他尊长的关系。“ 对尊长 勿见能”。年轻的比年老的在精力、体力、**或对新事物的反映方面多占有优势,某些地方的胜出也是应该的。再怎么优秀,在尊长面前多应当谦虚礼让。这样,晚辈也才能更多的得到尊长的指点。
那么对于成为了相对有势一方的时候,譬如成了父母的人来说,《弟子规》又提供了更高次的理念。如,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看到这句话的家长,就不会把孩子送往用电击之类暴行戒网瘾的场所,就能把握好教育方式方法。这对一个已经成为教师的我来说尤为特别,区别了何为“凶”何为“严”。要做到和蔼而严格,我看到了以理服人这一育人关键。处理矛盾时,就越加重视在事理上寻找深度,而不是在嗓音上寻找高度。又如,“同是人 类不同 流俗众 仁者稀”。有这样的认识,作为家长、老师,就不会用处罚等严厉手段强势推行各种高标准的行为规则。而要“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有余力还要引导他们学习《弟子规》这样的经典。这样不同素质的子女、学生多能得到榜样或优良传统文化的感召,自然成长。
我读《弟子规》懂得了角色升级过程中渐进的行为要求。上面是晚辈与尊长纵向关系中各角色的行为要求。横向的,就是人人平等的人格方面的。《弟子规》给出了更多的优秀品行。如“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这给向善的我们足够的信心支持。如果我们是弱小者,那么我们就有了意志去**进取。如果我们已然成为了家长、管理员、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角色,那么给自己信心,在生活中工作中就是给子女给下属给学生以信心。这更让社会产生无限的进取动力。 再看,不论年龄长幼职位高低,力行“见人善 即思齐”“见人恶 即内省”。那样向善的作用可以是无处不在的,其效率是无法有法律监督手段来比拟的。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又如,“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这种道理如果认识透彻,错误面前就会亡羊补牢,勇于承担责任。也就能辨别远离“奸巧语”等劣行。即是交通逃逸之类的事又何尝不会自我纠正呢?再如,“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这种思想境界更是克服自私本性泛滥的预防药。“凡取与 贵分晓”。看到这,我在承担家庭责任,或承担社会工作,或分享利益时,就想到更加重视明确细化所遵循的规章制度,并寻求公开透明。管理能力也得到提升。
我体会到,《弟子规》可起到潜移默化引人至善的效果。践行《弟子规》,就能避免角色错位长幼不分,但又能与人平等友好相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我更体会到,《弟子规》都是用来自律的。这一点是我们可以学习一生,一生适用的根本所在。一生践行《弟子规》,少年不会叛逆,中年不会营私舞弊。《老人暴打未让座女孩》这样的新闻更不会出现在用《弟子规》自律的老人身上。法律可以管住人行为的合法底线。更高尚的道德渗入才是使人接近圣贤的途径。常常踩着法律底线行事的流俗之群,也总会有部分被高尚的道德力量所感化,归于贤明。力行《弟子规》,我们以友好的姿态与他人与世界互接共存,适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