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新下级学》第六章第五第六节——下级的底线

[复制链接]
553|0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新下级学|  楼主 | 2020-5-29 0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下级学 于 2020-5-30 15:58 编辑

6.5下级的底线
所谓底线,就是一切极端的总和:下级能承担的极端责任、能付出的极端代价、能采用的极端手段,以及上级相应的各个极端方面、组织相应的各个极端方面。其中,明确极端责任的重要性前面已述,而明确极端代价、极端手段的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避免自己被逼到最后摊牌的地步,或者保证最后一击的威力。比如,你正在谈恋爱,周末很重要,那么平时就不要把工作拖到周末,或者干脆调到周末肯定不上班的岗位,而不是木然地等着上级安排你周末加班之后,再怨天尤人。又比如,你的极端手段是劳动仲裁,那么平时就要搜集证据。
一般情况下,自己的底线是高度秘密,不可外泄给任何人。
如果下级知道了上级、组织的底线,无疑会获得很大主动,不论下级是想配合他们工作,还是保护自己。公司对付不听话员工的极端手段,目前来说,一般也就是辞退(触及刑责的例外)。而且得益于现有法律,对员工的保护空前(但愿不是绝后)完善。奇怪的是还有人怀念以前的老国企,其实老国企对员工的控制极其严重。
在老国企时代,上大学考研究生要企业开介绍信,住房要企业分配,结婚要企业开证明,几乎一切福利待遇都通过企业发到下级手里。只要企业把档案一扣,下级哪都去不了。总之,老国企的极端手段能让下级生不如死。刚搞改革开放的时候,曾经有个青年工人给中央写信反对厂长负责制,他说:本来全国只有一个秦始皇,现在(搞了厂长负责制后)有成千上万个秦始皇。此人想必是吃过大亏的。谢天谢地,现在好多了。这是无数人抗争的结果,是有良知的媒体人、公务员、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奉劝怀旧分子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下级往往是偏于软弱的,其底线堪称若有若无的虚线。这些就是常见的说辞:
1、        面对压迫,下级逆来顺受,说“让他凶啊,将来恶人自有恶人磨”。其实就是自己怕得罪上级,寄望于别人当出头鸟。
2、        企业用各种阴招逼下级辞职,甚至直接违法开除。下级忍气吞声地接受,说“还是好合好散吧”。我真不知道“好”在哪里?
3、        面对替上级压迫自己的狗腿子,还要想办法维护双方的私交,说“他也只是打工的”。照这样逻辑,蒋介石的八百万大军也是领饷的,共产党应该和他们搞好关系吗?那个狗腿子,若是主动想当爪牙,必有挨棍子的觉悟;若是被迫当爪牙,又为何要牺牲别人保护自己?

上述软弱心态,说穿了就是患得患失,卑微跪舔。在单位里低三下四委曲自己,是怕一时的冲突变成长期的过节。有人被逼到“主动辞职”的地步,但怕将来找工作搞背景调查时公司说自己坏话,所以要陪着笑脸滚出去。其实谁不知道:如果他和上家公司相处甚欢,怎么会离职呢?如果下家公司就轻信了上家公司的背景调查意见,说明它和上家公司是一路货,去上班又有多大意思呢?为了将来可能发生的麻烦(被领导打压,成为狗腿子的私敌,背调不利等),而在当下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看似深谋远虑,实则自作多情。
软弱不都怪下级个人。个人肯定有关系,但只是小部分因素。后文将从宏观角度分析软弱为什么是主流。
6.6上级思维的特点和根源
和下级相比,上级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信,压倒下级的那种自信。经常有些上级,哪怕是兵头将尾的小头目,说这样的口头禅:“你懂了吧?”“你明白了吧?”“你懂我意思吧?”。这种口头禅很愚蠢:如果下级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却是误解呢?讲话的人不想办法改进表达方式,不想办法考核下级是否真正明白(比如,可以出两个问题让下级回答,或让其换个说法重说一遍),只知道说这些空话,一方面说明其智已穷,一方面可能是想逼迫下级满口答应“我懂了”,这样将来有什么麻烦都只能怪下级自己了。这种口头禅居高临下,让人反感。如果你也有这个口头禅,我建议每次说完之后,立刻大声喊出潜台词:“你个傻屄!”,很快就治好了。
除了口头禅,上级还有很多地方流露自信。演员黄晓明在一档节目《中餐厅》中扮演店长,其说话风格充满霸气,成功外化上级的内心。如果你想体验一下,只要在发表意见前加上这个短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就行了。如果讲完了再配上后缀“你懂了吧”,效果更佳。
长年自信养成的习惯甚至会让上级出洋相。前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被日本拘押后获得保释。为了躲避媒体,他化装成工人,混在一堆日本人中,大家身高相似,都戴着口罩,穿着差不多的制服,一起走出监狱。但守在门口的记者一下就认出了他的步伐,举起相机一顿猛拍。
实际上,真要面对具体问题,比如技术问题、搬砖干活,上级往往做不了。他的自信体现在叫下级去做,而不是自己做。
由于身处强势,就算上级是真心实意地想“说服”下级,或者只想给个建议,也可能不知不觉变成了“压服”,因为下级会小心翼翼地隐藏不同意见,或极其婉转地表达出来,以致没引起上级注意。下级也可能在谈话中留个伏笔,只有上级追问,下级才会趁机说出不同意见:这样又不触怒上级,又不能说自己隐瞒。在我们这个和皇帝下棋都不敢赢的国度,下级特别看重这方面,甚至可以为此冒生命危险。
2009年,美国人 Malcolm Gladwell 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当中提出了韩国文化里的同样特点。在航空领域,这可是个大问题。大韩航空的1997年关岛空难、1999年埃塞克斯空难,两次调查报告的结论都是:副驾驶明知机长做错了,还是要么沉默,要么说法极委婉,未能阻止事故。
有经验的上级,在讨论前期会刻意不发表意见,或者只谈原则,以便大家畅所欲言。但到最后总结拍板时,大家还是能看出上级的水平和风格。有些老油条下级干脆就不发言、说套话,等上级出洞了,才积极跟进,这叫“不见兔子不撒鹰”。
同样是因为自信,上级安排工作时会忽视下级的隐形成本,以为事情很好办,从而对下级大加斥责,伤了下级的心。比如写材料,上级写材料时没人打扰他,下级就得不时被叫去开会、整理桌子迎接6S检查等。又比如要自己动手组装一台设备,如果是上级装设备,需要什么零件只要一开口,就有人送来,别人会放下手头工作先满足他;如果是下级装设备,对不起,请你自己穿过长长的厂房去找吧,找对地方了还可能得排队呢。再比如上级拜访客户,带了一堆客户意见回来,告诉下级改进。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在转述时已经发生了失真,下级听到的不是真正的客户意见。最后客户不满意,上级还责怪下级。
甚至在交流时,上级的自信也会起刚愎自用的效果。下级还没说完,上级就自以为看穿了一切,开始大放厥词,把话题带歪了,毁掉了一次交流机会。如果连续毁掉几次,下级也不想开口了,交流渠道就断了。
上级的盲目自信源于组织的“训练”,和惯小孩一样。请设想一下:如果你在组织中随便下个指示就有人为之奔忙,整个组织都翻江倒海地行动起来直到你满意;而你犯了错误的话大家都为尊者讳,不提此事或者怪罪别人,你很快也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还会谦虚地说“在我看来,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
就算下级只靠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训练”上级,原理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一样。巴甫洛夫每次喂狗之前,都要先摇一下铃。重复多次后,狗脑中建立了条件反射,只要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说明它知道有吃的了。下级的办法是尽量扮演“喜鹊”而非“乌鸦”:有好消息就自己通知上级,有坏消息叫别人通知上级。于是上级看到自己就开心,看到别人就生气,还会自信地认为自己看人很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相关帖子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4

主题

668

帖子

3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