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利用三极管BE这个PN结的反向击穿电压较低的特点,形成一个6V以上一点的齐纳管,在击穿之前有较低的漏电流。
看法,如果按图中参数:
1. 假设Q3、Q4足够强,且A、B端输入的源也够强,那么基本上在Q3、Q4起作用之前,R31(62欧0805封装)应该是一股青烟了,因为Q3、Q4这个接法的钳位电压至少在7V以上。
2. 假设A、B端输入的源是直流且够强,而Q3、Q4真的是8050且R31足够强,那么当Q3、Q4起作用时,Q3、Q4其中一只应该是一股青烟了。
3. 假设且A、B端输入线路上有较大的限流电阻且能保证在最坏情况下保证R31的安全(因为R31是电流采样电阻,且前边设计了如此高要求的钳位电路,可以想见应该有较高精度要求)。
4. 电路中放大器的增益为1,输出是去AD的,AD的量程常见的一般不低于2.5V,那么当达到满量程时,R31上的功率将达到0.1W,这对0805封装的电阻来说已经接近满载了,其温升可能达到100度。
5. 如果A、B接的是工频电流互感器,那么R31的阻值应该是偏大了些,应该选更小阻值的采样电阻并提高放大器增益,以使系统得到较好的线性。
综上,我觉得没有必要,不如拿这两个三极管的成本补贴给R31,选一颗更可靠的采样电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