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时序约束与分析》作者特权同学的工程师之道 前些日子,把《最后之舞》的第4集和第10集翻出来再看了一遍,有感于其中的两幕。一幕是公牛在惨败于“坏小子军团”活塞队之后的那个休赛期,没有人选择休假,乔丹带头开始了新赛季的准备,他们投身到健身房开始了很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在接下来的赛季里他们再次面对这帮靠身体吃饭的家伙时,以4:0横扫之,并一举拿下他们的第一个总冠军。 另一幕则是被问及98年乔丹完成第二个三连冠之后,是否还能够在下一年继续夺冠时,虽然历史没有给乔丹这样的机会,而且旁人可能觉得那时的乔丹年事已高,公牛在上一年的夺冠已经有些踉踉跄跄,再拿冠军谈何容易,但是乔丹的回答却仍然自信“技术依然很重要,因为除了使用身体,我更学会了如何运用精神力量”。 对于第一幕,很多球迷或许看了只觉得解气,乔丹和公牛被活塞这帮坏小子欺负多年,终于咸鱼翻身,狠狠的教训他们一顿,并且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时代。而我有感的则是乔丹身上的领袖气质,可以说这是教科书式的领导力范本,当然还有公牛这帮球员们的团结和奋进。他们很清楚他们的弱项在哪里,话说缺啥补啥,他们也非常具有执行力,说干就干,并且加班加点的干。 话说我们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点啥不容易,慕课、B站、知乎……下个决心,立个Flag也容易,但是不容易的是**学,学完它,学会它。今天很多年轻人大把的时间消磨在抖音、头条这类没啥营养的影音文字中。圣经里有句话“要赎回光阴,因为日子邪恶”,很多人抱怨时间不够用,睡眠不充足,其实要细细数算一下,不过是因为很多时间被那些社交媒体吞噬了,变无效了。很多刚工作三两年的工程师,还没有家庭和孩子,有着大把的时间可以用于学习,却也是这样被消磨掉了,甚觉可惜。 想想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每到周末,六点来钟一觉醒来,躺在床上脑子里就想着我今天有好多东西想学,好多事情想做。于是我就一件一件的去完成他们,今天在我的“工具箱”里,就储存着好多的可用技艺,只要稍加磨练,就可以派上用场。而如今常是九九五并且周末也是需要处理很多家庭琐事的我,虽然比过去忙碌许多,但是仍然可以挤出很多的有效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过去一年,我常常在工作日午休时挤出一刻钟,在送孩子去运动或练字的个把小时中,自学B站、慕课上的很多新技术领域的课程。当然,在前年,我也是利用周末的一些时间忙里偷闲的完成了《Verilog边码边学》视频教程的录制和《FPGA时序约束与分析》一书的书稿,实现了我这些年最大的两个心愿。即用尽可能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FPGA初学者入门;把FPGA这项技能中或许可以算是理论性最强的时序知识点整理成书,填补国内这方面参考书籍的空白。我并不是很闲,才去做这些事,而是我一直远离X音X条X博等精神**,把我的碎片时间化零为整,去做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仅此而已。 有时也会听到一些职场上的工程师,抱怨加班太多,没时间学习,最好在上班时给我学习时间。在我看来,这是个误区,工作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很多工程师往往以此为借口放弃了业余的学习。但在工作中,往往需要用到一些新知识新技能,怎么办?若是我,即便工作再忙再累,业余时间也还是要挤时间学习,而且不仅马上用到的要学,那些暂时用不上,但是可以预见到不久就能派上用场的知识也要尽早学起来,否则你就会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让你心力交瘁。另外再说一个点,学习的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绝不可以为了学习而牺牲了手头的工作。职场上的工程师,一定要把自己岗位上的工作摆在第一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把手头的本职工作先做专做精,甚至你应该为此牺牲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习。 有一回,需要针对某个技术点做一些持续的优化,在紧张的工作时间里只能走马观花的浏览一下这个技术点相关的论文。但是这个事情感觉又蛮紧急,正好又到假期了,于是我就先停下原来的业余学习计划,3天假期里大约花了8个小时(也是每天挤一点)把整篇论文翻译了一遍,这个过程强迫我必须反复的推敲文中的内容,虽然既痛苦又低效,但是这个假期过后,我已经积累了很多新的很具体的想法,在回到工作岗位时就能够很快动手去验证这些想法,这一遍下来,可以说,我完全的掌握了相关的技术点。 很多工程师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能**,无法专注。这是很要命的,圣经里有句话“这些事你要殷勤实行,并要投身其中”,讲的就是做事要**和专注。前面提到的公牛队,打了败仗,第二天(如果我没记错)就开始新赛季的训练,这就是执行力。人需要活在当下,不要总把事情拖到明天,决定做的事情,想去学的知识,不妨今天就开个头,每天再忙,总要抽点时间继续下去,日积月累,就一定可以完成。 对于第二幕,虽然两年前第一时间看过《最后之舞》,对于此景却没有太多感觉。但是时隔一年半,回想自己在过去一年,与35岁时的乔丹相仿的年龄,也是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技能转型,当想起乔丹的这句“技术依然很重要,因为除了使用身体,我更学会了如何运用精神力量”,非常有共鸣(仰视乔丹)。 国内的工程师们常常有一种误区,以为技术做到一定时候,一定要转型做管理才算是成功。我一向对此嗤之以鼻,如果喜欢做技术,能够保持着那股热情和热爱,那为何不一直**下去。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身体状况的,年纪越大,技术能力受身体的限制会越大,而精神力量能够起到的作用也会越来越低,35岁的乔丹可以豪言壮语再拿一个三连冠,50岁的乔丹想都不要想了。而工程师不是运动员,当然做那种高度重复、技术含量低的技术岗另当别论。我相信很多的技术岗位,随着时间和经历的丰富,可以越做越轻松,越做越出彩,即便是面对全新的领域和应用,也还是会越做越游刃有余。如果一个工程师能在他所从事的领域深深扎根,有一万个小时的有效磨练(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定律”),到35~50岁的时候,绝对是体力和经验效能最高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再加上乔丹老爷的“精神力量”,那绝对是到哪都是宝。 吴军博士在他的多本著作中提到,仿照朗道的方法将工程师分为了五个等级,分类的原则大致如下。 第五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第四级:能指导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第三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第二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说他的作用很难取代。 第一级:开创一个产业。 大家可以自己对号入座,但是别自恃过高,在我看来,很多初级工程师自认为可以算到第五级,但是五级工程师里提到的“完成工程工作”对于不同的人也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果不用心做,有时哪怕是很简单的活也未见得能做得好。 每一级工程师的差异,不是和薪水一样只差个三两成的百分比,按照吴军博士的说法,他们的产出可能是10倍的差异。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以我的观察看,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工程师在为奖金或涨薪愤愤不平时,还是先好好review一下自身修养和技术能力,不要眼红别人如何,而该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这件事上。我始终相信“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圣经里也说“城立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大家还不认为你是金子,那是因为你就不是金子,那就请不要随便往自己脸上贴金。 说这么多,大家一定要平衡的来理解乔丹的那句话“技术依然很重要,因为除了使用身体,我更学会了如何运用精神力量”。记住,精神力量一定是在技术能力的基础之上才有效力的。年轻时苦练技艺,到40来岁时你的精神力量才会是一个加分项。 今天的我,渐渐想明白了我年轻时的梦想,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用最大的热情和热爱做我在做的事情,可以是很复杂的,技术含量很高的,也可以是很简单的,信手拈来的。事情本身如何都没有关系,重点是我在做的产品,是有意义的,是可以有机会让我不断的打磨推敲,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以极简的硬件或软件消耗,尽可能的做出最好的性能(正如顶级算法程序员高纳德·克努特老前辈的编程哲学)。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尽可能的把产品打磨到极致。有时可能会冥思苦想,涂涂画画、推敲公式;有时会不断调优,反复测试……无论如何,我会享受这样的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也会享受最终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性能提升。总而言之,做更好的产品,伟大的产品,这应该是工程师毕生的追求。 临近假期,推荐工程师们也多读点书,学习之间穿插放松调节一下也很有必要。 **汤读物,推荐大家好好读读吴军博士的《格局》和《态度》这两本书。吴军博士以自己过来人的经历现身说法,很接地气,书中的每一个论点见解,对于工程师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可实践的。还有时任Intel CEO帕特·基辛格的《平衡的智慧》也是一本不错的书。如果能践行这几本书,对提升工程师的自身修养大有裨益。 科普读物,推荐《算法之美》、《数学之美》、《数学通识讲义》、《万物皆数》,书中的很多通俗易懂的数学和算法知识,都深藏着大智慧;科技史类,推荐《硅谷百年史》、《信息简史》、《浪潮之巅》,都算是大部头的科技史,那些大公司的发展潮起潮落、跌宕起伏,很是精彩。 最后,推荐一下特权同学的拙作《FPGA时序约束与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的FPGA学习者、工程师们更好的掌握时序约束与分析的方法。此书目前在当当和京东等电商平台也都陆续上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