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调休受不了?更难的还在后面,今年国庆七天假,回来之后连续上班七天,这种拼凑式的调休假期到底是谁发明的?是否可以更加人性化?
打工人苦调休久矣,明明只放1天,非要挪用其他周末时间凑成3天或5天的小长假,导致有的星期要连上6天或7天,真的是不懂打工人的辛苦啊
那么这种拼凑式的调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建国以后,我国长期实行“上6休1”制度,每周只有1天的休息时间,自然是无法调休,直到1995年五一,在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的带头推动下,我国开始正式实施五天工作制,每周可以休息2天,这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同时也为调休提供了条件
我国的第一次调休出现在1999年,为了拉动内需,促进国内消费和旅游,也为了提高民众福利,1999年春节,原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向朱总理建议,是否可以增加假期,增加消费、旅游、服务业等三产比重,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朱总理把可否增加节假日的事交代给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研究,最终以计委名义牵头,由张国宝与计委政研室起草汇报稿,其中确定了增加假期的办法:五一假期由1天增加为3天,国庆假期由2天增加为3天(这是实实在在增加的3天假期),将前后两个周末挪用,形成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
就这样,前挪后借的黄金周在1999年国庆假期形成了,这次增加和调整假期,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大发展,由于实行双休(1995)和形成黄金周(1999)中间只隔了4年,而且假期一下子多了3天,所以人民群众对调休完全没有“痛感”,可以说1999年的那次假期调整是十分成功的
2008年,五一黄金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四个3天小长假(实际假期增加1天),如果这4天法定假日落在周二到周四的某一天,则需要调休,那么有一周必然连续上班6天或7天,由于假期更加频繁(一年3个假期变成一年6个假期),调休的现象也逐渐增加,再加上加班和996越来越普遍,于是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反对调休的声音
每年的6个假期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是相当可观的,因此调休制度也算是瑕不掩瑜,但是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却有所改变
最直观的就是五一假期的“延长”,2019年,五一假期是4天,2020、2021、2022连续三年,五一假期都是5天,看起来假期长了,其实只休了1天,另外几天都是用前后周末凑起来的
最关键的是疫情影响,新冠疫情出现以来,除了封控区,其他没有疫情的地区也总是“倡导”非必要不出市、非必要不出省,即便是周边游,对于广大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来说,可玩的地方真是寥寥无几,不少人还调侃一放假只能“区里游”、“室内游”,大家都旅游计划纷纷推迟或取消,人们的想法是,既然不让出门玩,那么调休凑长假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周末正常休息,到节日当天再休息一天岂不是更好
因此,在目前国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调休制度能否更加灵活、更加人性化,就像不少大学调整寒暑假假期一样,各地政府可以不搞一刀切,根据本地疫情形势的变化,将管控期的假期延后,挪到放开期一起休,或者直接取消调休,按照正常的周末和节日放假,这样既减轻了疫情防控压力,又可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何乐而不为呢?#调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