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本帖赏金 15.00元(功能说明)我要提问
返回列表
打印
[技术讨论]

人工耳蜗中的电子技术

[复制链接]
279|1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耳朵听力是动物人体重最精密的器官,其复杂度令人叹为观止。眼睛看到的是光,耳朵听到是声。与光一样,声音也是一种波,只是更低频的机械波。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通过两种途径被人类“听到”。一是气导(空气传导)途径,二是骨导途径。声波被耳廓收集,进入外耳道,与鼓膜产生“碰撞”,引起鼓膜的振动。而鼓膜上连接着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于是又带动听骨链运动。听骨链的镫骨与内耳的前庭窗(也称卵圆窗)相连,推拉卵圆窗运动,这种运动使耳蜗内的液体(内、外淋巴液)产生波动,刺激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螺旋器上的毛细胞可以看作是一种机械——电能转换器,于是将刺激转换成电信号,引起听神经冲动,最后传到大脑的听觉中枢。我们就听到了声音。是声音经过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基于正常耳蜗的生理结构和感音原理,人工耳蜗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脉冲信号,通过植入耳蜗内的电极序列兴奋耳蜗内的螺旋神经节细胞,重建耳蜗的听觉功能。螺旋神经节细胞在蜗轴内聚集,数量约32000至41000个。







  由于耳朵器官太复杂了,这么精密的器官容易出问题。根据保守估计,我国听力障碍残疾人数约2780万。听力障碍又称“听障”,即听觉系统功能的减退或损失。由于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经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害导致的声音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造成的听力减退,临床上统称之感音神经性耳聋。突发还能治疗,晚了或者遗传就目前医学进去。 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到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患者。
  人工耳蜗:可绕过损伤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听觉信号送到大脑。即人工耳蜗是一种把声音信号换成电信号的特殊声电换能装置,这种装置的植入,为重度或极重度聋的成人或儿童提供了听的感觉。人工耳蜗技术已由单电极模拟电信号刺激发展到多电极交互脉冲刺激。现代人工耳蜗系统功能模块的基本组成包括外部部件、跨皮射频传输单元、内部部件和调试部件。言语处理器对此电信号进行编码,并通过导线将编码过的电信号传到体外线圈。体外机不仅传输信号,也传输能量给植入体。编码策略是各大人工耳蜗厂家核心算法。
















7.jpeg (60.46 KB )

7.jpeg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打赏榜单

21ic小管家 打赏了 15.00 元 2023-04-14

评论
王栋春 2023-3-31 22:11 回复TA
学习了解一下,希望这些帮助我们残疾人的设备价格能够再低一些。 

相关帖子

发新帖 本帖赏金 15.00元(功能说明)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认证:项目经理
简介:资深嵌入式开发工程师

65

主题

127

帖子

3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