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傲牛科技 于 2025-4-27 09:58 编辑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电池包的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和电池寿命。
某国内车企在测试时发现,电池模组的焊点偶尔出现开裂、导电性能下降问题,经检测发现,焊点内部存在不规则空洞,导致机械强度和导电性双重受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洞”,背后藏着哪些技术挑战,锡膏在其中又起什么作用,今天傲牛科技工程师从锡膏厂家的角度带你一一揭秘。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工作时长期处于高温(60-80℃)、振动的环境,对焊点的要求极为苛刻:既要承受大电流传导,又要抵御长期振动带来的应力。初期使用的普通锡膏在高温下焊点金属晶粒粗大,抗振性能不足,且助焊剂残留的轻微腐蚀性物质,在电池电解液的弱碱性环境中逐渐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焊点界面脆化。更关键的是,电池极片厚度仅50微米,传统锡膏的金属颗粒较粗(75微米以上),印刷时容易划伤极片,且焊点厚度不均,在冷热循环中产生应力集中,加速空洞形成和焊点开裂。
针对这些问题,该新能源汽车工程师团队联合我公司展开技术攻关,定制开发特种锡膏。
首先优化锡膏配方,采用纳米级锡银铜合金粉末(颗粒度≤45微米),并添加少量镍元素增强焊点抗疲劳性能,使焊点的抗拉强度提升40%,同时降低熔点至210℃,减少高温对极片的损伤。助焊剂部分改用中性无卤素配方,焊接后残留的表面绝缘电阻达到10^14Ω,彻底杜绝电解液腐蚀风险。
在工艺上,引入分段预热技术(先60℃慢升温去潮气,再120℃快速活化助焊剂),配合氮气保护焊接环境,将焊点氧化率降 70%,空洞率从最初的8%降至1%以下。
改进后的焊接方案在历经1000小时高温老化、500次冷热循环(-40℃-85℃)和振动测试后,焊点性能稳定,未出现任何开裂或导电衰减。该案例不仅解决了车企的生产难题,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焊接标准的升级。如今,行业普遍采用高导热、抗振动的纳米级锡膏,并将空洞率纳入关键质量考核指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锡膏虽小,却是连接电子器件的“核心纽带”。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高端制造领域,锡膏的选择和应用早已不是“随便买一罐” 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结合产品使用环境、器件特性和工艺要求,进行针对性的配方设计和工艺优化。
当小小的焊点能在高温振动中坚守岗位,背后是材料科学、热工学和可靠性工程的多重突破,更是“中国智造”从粗放生产走向精细工艺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