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eterhua007 于 2012-11-4 22:34 编辑
一开始,内心挣扎了好久,不知道是否该记录那次惨痛的失败经历。然而,转念一想,分享失败更需要勇气,也更有参考的价值。
最早接触TI的产品是在自己学院组织的为2010年TI杯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而设立的院电子设计竞赛(也是选拔赛)上。之前因为有做过51单片机开发的经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那次选拔赛。学院的选拔比赛还是很容易过关的,我和室友捣腾了一个简单易实现的开关电源就让我们进入了选拔队伍。做的开关电源采用MSP430F449为核心处理器,该处理器集成了12位的ADC模块和内部LCD驱动模块,恰好满足我们的需求(之前没用过MSP430,听说其超低功耗,而且性能卓越而进行了相关调研)。外围扩展了整流电路、运放电路和采样电路。该开关电源可利用按键设定电压输出并且在液晶上显示。在电压输出调节方面用了经典的PI控制算法。为了消除强电电磁噪声对控制系统影响以及防止电压回流对弱电系统造成的损坏,在控制端添加了光耦隔离器件。MSP430产生的PWM信号通过光电隔离器件来驱动IR2136,从而控制大功率MOSFET。
顺利地进入了选拔队之后,为了增加获奖的可能性,我被迫与之前的组员分开,各自带领新的队伍。我的组中来了两个女生,两位都是学习成绩响当当,拿过奖学金的指导老师的高徒。因为,之前的开关电源做的还不错,指导老师就明确表示,我们组就是奔着省赛的电源类题目去的。
俗话说**搭配,干活不累,在前期确实有这样的体会,可是到了后期,这反而是我们无缘比赛的最大原因。我不是鄙视女生,但是女生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
分组之后,指导教师开始了两周的培训,同组的两位女生充分发挥了学习上的天赋,把可能会用上的理论与电路设计都记在了笔记本上。但自从进入了实验室之后,我们的好运到头了。一男两女搭配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并且愈演愈烈。培训课程一结束我就搬进了实验室,而同组的女生在家逍遥了一周之后才磨磨蹭蹭的回到了学校(那时我才发现其中一个女生参加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混个奖),因此期望她们尽心尽力付出是不可能了。碍于同学的情面,也不好点破,就这样的将就着。身为一个男生,总不能让女生去做那些“危险”事,因此,设计电路,焊接电路板就是我的全部。另一个女生因为其特殊的编程能力(C语言课程成绩)而包揽了“软件开发”,那个混奖项的女生就成了“后勤部长”。
指导老师根据历年的出题情况,预测了省电子设计大赛可能会出现的电源类题目,让我们准备。在比赛之前我们准备了可能会用到的模块,每个都是独立的电路,这样便于整合与调整。
虽然在比赛之前调试好了模块,准备了多片MSP430F449,但是在开始比赛的三天中却出现了意外。第二天晚上,东西已经完成一半以上,此时大家都疲惫不堪,负责“软件开发”的女生在搭建好大致的程序体系之后就在边上休息了(她不会具体的寄存器的配置,她也懒得看手册,认为以后不会做这块)。我只好接替她的班,完善程序。而那位目标混奖的女同学在我万般提醒之后还是犯了错,在连接电源的时候,把正负极搞混了,然后就是一股刺鼻的青烟上来。LM258运放电路毁了。不得已而继续“危险”的工作,因为疲惫,好几次都把芯片的接线焊反了。混奖的女同学为弥补自己的错误(后来才知道是为了证明自己),主动请缨,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就把焊接的任务交给她,我继续未完的程序。交作品前夕,总算把程序写完了,此时有点兴奋,未作检查,就拿了焊接板测试,只听到“嘣”的一声,MOSFET管烧了,原因很简单,她忘了焊续流二极管。此时瞬间的兴奋变成了失落,就这样我们组与TI杯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无缘了。
提几点感触:1、参加比赛,组员互补很重要,个人觉得合适的**比例的2:1,专业最好有所差别,这样方案的设计会跟全面,更新颖。2、组员的分工不要太细致,偶尔要试着交换,互相了解工作进展,遇到瓶颈时,要交流,一陈述观点可能就融会贯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3、测试之前,必须检查硬件状况,直流电上电要注意极性,尽可能在电源输入端加个二极管。
比赛:2010年,TI杯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