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于“教授”和“工程师”的区别

[复制链接]
楼主: HWM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41
在学校的学生总希望有个企业的工程师带自己。嘿嘿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2
sahh| | 2012-11-11 22:48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一下四类人(某物理学家所作的分类):

1)“△”,此类人物脑袋尖尖且基础扎实,这类人非常稀少,爱因斯坦和波耳应该算此类。

2)“◇”,此类人物脑袋尖尖但基础未必扎实,这类人可以得诺贝尔奖。

3)“□ ...
HWM 发表于 2012-11-7 11:56


这个比较有意思,不知道老老实实做工程师的,算哪类呢?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3
chunyang| | 2012-11-11 23:38 | 只看该作者
我指的是工科,文理科情况不大清楚。
据我所知(渠道是自己阅览和留学美国同学介绍),绝大多数都有工业经验,没有工业经验想混个教授比较难,除非有重大理论突破。

随便打开IEEE上的一篇paper,都有介绍,我随便 ...
xukun977 发表于 2012-11-8 20:55


我指的当然是工科,你引用的例子都是特例,没有普遍性的。我弟弟就在美国工科大学做教授,相关信息是直接而可靠的,更是基于逻辑分析的结果。
在美国,一个优秀的人才去企业得到的收入会明显高于去学校当教授,只有那些不在意收入的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工程师才会离开企业去教书。还有个特例要排除的是:在美国有一类特殊的企业如UL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等等的从业人员中不少都带有企业和高校的双重背景,但来自纯粹的商业公司的工程师改行去做教授的少之又少,同样,在高校出名的教授也很少会去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师工作。
在美国,多数教授的出身都是学校里的专业尖子,我弟弟就是这样的情况,当年他毕业时本打算去半导体公司工作,但导师力劝其当教师,所以我弟弟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学校里教书,而他带出的博士则清一色的进入Intel、AMD这样的企业,毕业第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我弟弟……

如果你从网上的找的资料来说明你的片面观点,那么我建议你去美国Top50大学的官方网站去查教授们的简历,这些信息都是公开可查的,看看有多少教授是工程师改行的。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4
chunyang| | 2012-11-11 23:44 | 只看该作者
就我弟弟的情况而言,他跟Intel、AMD和TI等的核心研发部门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如果你去查他的背景你会发现那些半导体公司的名字,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他一天都没在那几家公司工作过。
我弟弟他们“教研室”有自己的一件T恤,上面印着跟他们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名称,几乎包括全美各大半导体名厂,哪天我弄一件回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5
xukun977| | 2012-11-12 12:39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个特例要排除的是:在美国有一类特殊的企业如UL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等等的从业人员中不少都带有企业和高校的双重背景]

[他跟Intel、AMD和TI等的核心研发部门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如果你去查他的背景你会发现那些半导体公司的名字,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他一天都没在那几家公司工作过。]


你说的这部分人跟我说的情况不矛盾。共同点是都与工业界有交集。

远的就不说了,楼主所在的负担大学就是个例子,他们微电子为什么在众多高校中是佼佼者?像闵昊这样有双重身份的人多。缺少与工业界互动必然落后。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6
lubyudf| | 2012-11-12 14:11 | 只看该作者
很对 15# dthrg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7
pllyb| | 2012-11-12 15:19 | 只看该作者
"教书"本身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与教啥无关。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8
chunyang| | 2012-11-12 18:46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个特例要排除的是:在美国有一类特殊的企业如UL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等等的从业人员中不少都带有企业和高校的双重背景]

[他跟Intel、AMD和TI等的核心研发部门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如果你去查他的背景你会发现那些 ...
xukun977 发表于 2012-11-12 12:39


大学当然跟工业有交集而且是密不可分的,但这并不支持你所说的“大佬们普遍都有几十年的工程师经历”这一结论,相反,不管是模拟界还是数字界或是其它什么界,高教领域的绝大多数大佬们是没有工程师经历的,这才是要说明的重点。

大学的功能除了教书育人外,另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开展在未知领域内的探索研究,这是绝大多数企业不会触及的,所用的研究方法和要求与企业的工程技术方**有很大区别,所以好的教授未必需要工程师的经历和能力,反之亦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9
xukun977| | 2012-11-12 22:48 | 只看该作者
高教领域的绝大多数大佬们是没有工程师经历的

绝大多大佬都有工程实践经验,这里的大佬指的是业已扬名海内外的。

RF领域第一人Abidi,UCLA的教授,在Bell Laboratories干了几年才会加利福尼亚大学。
大牛托马斯。李在AD和Rambus干过后才到斯坦福大学当教授的。

低频领域的像贝克,拉闸为等等这2,30个人就不说了,都有丰富的工业经验。

打开berkeley网页, boser、 cline、 gyurics 、helm等不太出名的,都有业界经验。

所以说,微电子设计领域,经常游走于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会非常厉害。

说了这么多,你要还是不相信就算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0
chunyang| | 2012-11-13 00:08 | 只看该作者
你的数据来源于网络,样本少的可怜,你知不知道众多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中的参会者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大佬?要么是说你给的“大佬”的定义与众不同?
我已经说过了,去全美TOP50大学的校方网站去看看各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的简历,那些数据都是公开的,看看其中有多大的比例符合你说的“绝大多数……”,可别不承认全美TOP50大学的学术带头人们不是你说的大佬。
什么是绝大多数?比例应该是接近100%,实际的比例乐观点说连10%都不到,是个什么“绝大多数”!

为什么要在这个问题上较真?

因为公众的认识对大学的办学及研究方向有影响,国内大学涉及工程项目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把大学的根本给弄错了!美国高教界和工业界的合作与国内高教界和工业界合作的内容差别巨大,美国高教界所谓的“横向课题”(就是指工程应用类技术的研发)很少,根本不是主流,而在国内,高校承接的应用类课题很普遍,因为这类横向课题能赚钱么,所以国内高校无法成为工业界的指路明灯!美国的科技力量强劲并潜力巨大就是得益于美国高校持续不断的基础性研究而非应用性研究,搞错了这一点,大学不过是职业技术学校!!!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1
HWM|  楼主 | 2012-11-13 10:03 | 只看该作者
爱因斯坦是从伯尔尼专利局出来的,最终进入了普林斯顿,这个和专利局经历有何关系?

引用论文(paper),一般注重的是内容,而非作者,更不会去论及其经历。反之者,通常仅是“狐假虎威”而已。

这也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即读书仅剩“书名”者,基本是忽悠。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2
fengok008| | 2012-11-13 11:56 | 只看该作者
8楼说的很有道理!:victory: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3
xukun977| | 2012-11-13 12:01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不争了,我翻了遍你的博客,看起来不像是半导体行业的(行业内交流极少见到用“闩扣”的),所以交流会有苦难。

只想呼吁想在模拟设计界有所建树的同志们,别老在学校里呆着,公司学校两头都多跑跑。
附录:OP界大牛惠艺馨的简历

Johan H. Huijsing Johan H. Huijsing was born on May 21, 1938.
He received the M.Sc. degree in EE from the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in 1969, and the Ph.D. degree from this University in 1981.
He has been an assistant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in Electronic Instrumentation at the Faculty of EE of the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ince 1969. He became a full professor in the chair of Electronic Instrumentation since 1990, and professor-emeritus since 2003.
From 1982 through 1983 he was a senior scientist at Philips Research Labs. in Sunnyvale, California, USA. From 1983 until 2005 he was a consultant for Philips Semiconductors, Sunnyvale, California, USA, and since 1998 also a consultant for Maxim, Sunnyvale, California, USA.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4
chunyang| | 2012-11-13 15:30 | 只看该作者
用你的证明方法可以得出人该有两个脑袋四条腿。因为这样的连体人可以举出很多实例,绝对比你能举出的大佬、牛人多,荒诞么?
至于像不像半导体行业的,可以告诉你,我是电子工程师,虽然没设计过IC,但对半导体行业的了解怕是不会比你少,更不要说应用电子技术。交流有困难(你写的是“苦难”,呵呵,要不要拯救你啊)?因为你的观点错了却要**。你的证明方法举再多实例也没用,要证明只有去穷举,至少也要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抽样调查,这是基本逻辑常识,而你真去做了就会发现你的问题,你对美国高等教育界基本上处于想像阶段,也许这话你觉得刺耳难以接受,可惜却是事实,跟我是不是半导体行业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5
chunyang| | 2012-11-13 15:46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的企业非常在意学术界的动态,这方面国内企业基本上没的比,前面我说过,大学在美国和中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国高校的研究力量过份的放在应用技术方面,教授们、博士们都去当工程师了,社会上持xukun977观点的人很多,这也是造成中国高教界众多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要反驳xukun977的观点,就是因为这种观点的害处极大。
改天有空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美国高校……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6
bdkonly| | 2012-11-13 17:1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高校极少有人 搞基础研究。
研究怎样赚钱的倒是挺多的。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7
xukun977| | 2012-11-13 18:20 | 只看该作者
那咱们换个思考方式。
我8楼观点很明确:相比,国内的大学老师水平低。接着指出一个原因:缺乏工程实践。
本来,这个观点无需证明,地球人都明白。

现在,你说我这个观点害处大,但是,你的观点(43楼前两句,53楼第一句,等)也间接证实了我的说法。
非要说不一样,唯一区别就在于:我说的路线是大学---->工业界---->大学,而你的是大学---->大学和工业界二合一。据我所知,本国很多985教授的路线是大学---->大学---->大学。。。。(没出过校门)

你所有的回帖都有夸赞外国的意味,实际上国内学者写电路设计书时,一般在序言都在夸赞人家的教科书写的好,但是反观人家写书时,是怎么评价咱们的呢?


请看上图,请问:画线处是讥讽国内老师不行呢,还是在讥讽学生不行呢?抑或两个都不行?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8
dong_abc| | 2012-11-13 18:42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把作者贴出来啊,只能看见 罗伯特 xxx , 这家伙这么鄙视chinese,  看着很NB的样子。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9
wenlimin| | 2012-11-13 21:53 | 只看该作者
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0
chunyang| | 2012-11-14 0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unyang 于 2012-11-14 01:48 编辑

评论一下这句话:“唯一区别就在于:我说的路线是大学---->工业界---->大学,而你的是大学---->大学和工业界二合一。据我所知,本国很多985教授的路线是大学---->大学---->大学。。。。(没出过校门)”

你这么说只能说明你不但不了解美国的高教界也不了解中国的高教界。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高教界基本上是照搬美国的模式,而且越来越照搬,可惜,学了个形似而非神似。

如果非要说个路线,高教界应该的路数就是高校-高校-高校-高校-高校……这指的是高校主流人员的流动情况,全世界都是这样,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根本不需要高校-企业-高校,因为高校和企业人员的角色不同,工作内容不同,虽然美国高校也欢迎有企业背景的资深人士去高校任教,但这一类人不是构成高校教学及科研人员核心中的主流,所有西方国家都是如此,甚至全世界都是如此。
那么高校和企业如何结合?
其实他们是在分工,简单比方着说,高校负责在前面探路找方向,就像军队的侦察兵,要在没人走过的地方找出哪里不能走,哪里能走,哪个方向是错的,哪个方向是对的,甚至仅仅是可能,接下来具体的行军和打仗那是普通士兵也就是工程师和企业其它人员的事,也举个具体的例子吧。

我弟弟(他的身份是大学教师)在大约十年前曾在他们学校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企图用计算机里的图像处理器即显卡上的GPU来承担部份浮点数值运算工作来提高系统整体的运算性能,因为GPU的浮点处理能力已经强于CPU而且在普通运行环境下基本上是空闲的。我弟弟是搞微处理器体系架构方面的基础科研及教学的,他的工作是这么开展的:跟手下的博士一起先研究可行性,然后编制软件做测试,进而提出为了优化GPU的通用运算性能,CPU、GPU的结构应该如何改进,应用软件该如何调用才更有效率,进而在仿真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最后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在专业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
ATI的工程师看到了论文很感兴趣,ATI是专业显卡制造商,这个技术无疑对促销他们的显卡有意义,于是ATI的工程师就找上门来了,当然也会带着ATI显卡芯片的详细资料以及科研经费来。说到这里,持xukun977式观点的网友大概会认为ATI要来跟我弟弟合作开发显卡芯片了吧,不,ATI资助我弟弟要求在这个项目上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包括相关软件以及GPU和CPU架构优化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他们想知道要实现GPU辅助通用运算哪条路可行、哪条路不可行,可行的为什么行、有多行,不可行的为什么不可行、有多不行,完全没有提具体产品开发的事。
后来AMD吞并了ATI,这下CPU和GPU技术会师了,而AMD继续推进了该课题的研究并加大了支持的力度。基于我弟弟以及其它高校类似课题的研究成果,当然,主要就是一些学术论文而已,就在最近,AMD新推出的APU(CPU和GPU的结合体)很好的支持了GPU辅助通用运算,感兴趣的可以去太平洋电脑网看最新AMD和Intel处理器的对比测试报告,AMD的产品在CPU处理能力大大不如Intel的前提下,GPU加入运算后秒杀了Intel(http://diy.pconline.com.cn/cpu/reviews/1209/2998818_6.html),这就是美国高校促进美国工业界技术进步的一个活生生的实例,至于AMD、Intel和其它厂商是否用了我弟弟的成果、用了用的是哪些、是怎么用的,我弟弟不知道也不感兴趣,而AMD或是其它什么厂家要我弟弟来设计一块GPU、CPU芯片,很遗憾,至少立刻、马上,我弟弟是不会的,也就是说我弟弟如果不重新学习,现在他无法胜任一个IC设计工程师的工作,论到具体的微电路设计、版图设计什么的工程师技能,我弟弟至少现在恐怕还不如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年轻工程师,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做过这类工作,相关技术水平还停留在学生时代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功力上;有时要在板级电路上做实验时,遇到技术问题他还会打电话来问我怎么办,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在全美(那也可以说是全球了)微处理器专业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声望持续增长,全球微处理器架构方面的最高学术会议,我弟弟当过大会执行主席、宣读过多篇学术论文,知道学术界是怎么回事的,就该知道其意义和份量,我弟弟还凭着其它在微处理器架构方面的基础性科研成果获得过美国类似国内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之类的荣誉称号以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我弟弟不是个优秀的工程师,甚至根本没当过工程师,他做过的少的可怜的工程项目甚至是在我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但我弟弟却是个优秀的教授及博士导师,出道不久就拿到了终身教授的身份。

这两天,就在本栏目,有网友想做关于人脸识别方面的产品,我给他的建议是去关注高校相关的学术论文、专业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高校的那些成果是无法直接拿来就用的,但方向性很有价值和参考性,可以大大减少工程师的工作量和提高工程师的研发工作效率,这是工程师该做的,高校该怎么和企业结合,前述方法才是主流,而不是去要求教授们去承担工程师的职责或是具有工程师的能力。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Cortex-M0 + 1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