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很多朋友的方案都很不错,说说我从几百家客户中看到的几个常见的模式吧。
一种模式是研发为主导,当然常用的器件清单都是在积累中罗列出来了,研发人员需要新器件了,首先是从现有供应商中寻找,如果现有供应商无法提供,就自己找芯片原厂,大概了解下价格和交期,如有替代品,也一并找出,然后把信息给到采购,由采购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如果遇到其他推销商推荐了很有价格和交货优势的替代料,也是研发同意并先做测试确认,应用测试OK了,就把信息提交给采购,由采购跟新供应商谈商务上的事情。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效率比较高,只是研发经理兼具了Sourcing的职责,权利大于采购部,采购那边“倒腾”的空间被压缩了不少。
另一种模式是采购为主导,研发只能从现有器件清单中选型,需要新器件了,把需求和器件的大概参数要求提供给采购,或者提供一个可以满足功能的型号规格给采购,然后采购就去从其合作的供应商中找合适的资源,当找到资源后,采购就让对方技术跟研发沟通,看是否确实能满足,如果OK,好,后面无论是索样还是商务上的事情就全部是采购处理,不关研发的事儿。其他供应商想推有更好性价比的替代料,就只能找采购,采购点头才可以送样测试,他们内部也是采购会跟研发沟通做替代料的承认和测试。这个模式的优势是研发省事儿省心,但效率不高,尤其是在降低BOM成本这一块,会让公司很受伤,因为对研发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都懒得去测试认证替代料,研发不出替代测试OK报告,采购就不敢换替代料。
还有一种就是大公司的那种了,有sourcing,有物料库,有自己一套认证标准,认证自己合格的供应商,研发用料都是从库中选择,库中没有的,研发提出申请,给出参考型号给Sourcing,后面就是sourcing去找资源;至于有更好的性价比的替代料,也是sourcing和采购部门的事情,他们负有成本控制的职责,研发根本不用考虑价格和交期。这种只有大公司是这个模式,无法评判其优劣,因为是大公司,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供应商都不敢得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