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uMo_2011 于 2013-10-22 19:15 编辑
说道对单片机进行学习,想必绝大多数人的入门MCU就是51单片机了吧。对于内部带有程序存储器的51单片机来说,若上电工作时所需要的电源、复位电路和晶体振荡电路完全,即可构成完整的单片机最小系统,若在连接上外部设备,就可已对其进行检测和控制。这种维持单片机运行的最简单配置系统,成为最小系统电路。而功能更加强劲的ARM Cortex-M4 Kinetis 系列单片机其最小系统也不外乎这几部分组成。 只不过对于51单片机来说,构成单片机最小系统只需用到最少5个引脚即可。而对于ARM等类似引脚数较多MCU的最小系统来说,构成最小系统所需的引脚数就不止5个了,光电源类引脚就多达几十个,而VDD就有6个。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电源类引脚,我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且以前我也买曾过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小模块。有时也遇到过有多电源脚这种情况,当时觉得很困惑,查过相关资料。有很多说法。像什么内部运行频率高,多组VSS/VDD退藕方可保证保证内部信号完整性。也有说芯片内部布线的代价远高于你外部布线的代价,多个电源,仅仅是因为内部如果见他们连起来成本比外面做PCB连接起来要高得多。如果你能接受IC的成本上涨的话,给你这种用户体验好的芯片也不是不可能,自己花钱去订做被,甚至可以内部要求有DCDC,这样还可以实现高电压供电。连3.3V都可以省略。一切都是为了价格降低。还有说应该是要达到分散作用,避免一些回路造成干扰。等等说法众说风云,觉得都挺有道理的。但苦于没有切实的文献说明困扰了我很久,也不知道该找什么书。这次有幸获得了飞思卡尔德赠书,看了一下,正好有提及,真是解了我多年的困惑。照书上的话说芯片使用多组电源引脚分别为内部电压调节器、I/O引脚驱动、A/D转换电路等电路供电,内部电压调节器为内核和振荡器等供电。为了提供稳定的电源,MCU内部包含多组电源电路,同时给出多组电源引出脚,便于外接滤波电容。为了电源平衡,MCU提供了多出在内部相连的接地引出脚,供电路设计使用。不过新的的疑问又出来了。是不是所有类型的MCU的都是为此才设的电源多组引脚呢?有没有另外一些原因呢,网上的各种说法的正确性有如何呢?希望能有高人为我解答。 K60芯片最小系统除了以上组成之外,把写入器的接口电路也包含其中了。所以,K60芯片的硬件最小系统包括电源电路、复位电路、晶振电路及与写入器相连的JTAG接口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