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顶起来呀。是呀,自动匹配怎么搞的?

[复制链接]
45391|148
xwj 发表于 2007-8-18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也觉得那些逻辑一片GAL就搞定了,最多再加个单片机发

驱动个显示面板或灯,就很高级了
 楼主| xieyuanbin 发表于 2007-8-19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成本不允许

  
 楼主| xieyuanbin 发表于 2007-8-19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YE

呵呵,生产的时候不良率明显比72高许多。
martin 发表于 2007-8-2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期待PIC16F72X(目前尚未发布)出来时,能让诸位做得更精彩。
yewuyi 发表于 2007-8-20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MCP肯定会针对这个行业推出更适合的MCU的

果不其然啊……
ppmy.j.k 发表于 2007-8-20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下桥臂在大电流工况下比较烫的问题真的没法解决?

  
judge 发表于 2007-8-20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还在讨论啊。

PIC价位太贵了,&nbsp;&nbsp;台湾中颖和NEC的用量慢慢在上升。<br />PIC不是PIC16F883想切入这个么,我想是切入不了的,太贵了。<br />电动车厂一次进货就几百万片。&nbsp;&nbsp;几毛钱就不得了。
yewuyi 发表于 2007-8-21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LS浮夸了把?

几百万片?<br /><br /><br />呵呵,是不是乘10的倍数了?<br /><br /><br />NEC的根本不行,方案太懒……<br /><br />SINO的不知道怎么样……
wolfererer 发表于 2007-8-2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百年没见这样的好文了

学习,学习
judge 发表于 2007-8-21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浮夸, 你去无锡了解一下就知道了。

不能全靠他们方案过活,&nbsp;&nbsp;产品化还得自已搞搞的。&nbsp;&nbsp;&nbsp;
yewuyi 发表于 2007-8-21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俺知道无锡/苏州/昆山那边的情况……

一次几百万片那是不太可能的……<br /><br /><br />除非是有人想囤货,但现在还有谁笨到要囤货呢……<br /><br /><br />
 楼主| xieyuanbin 发表于 2007-8-2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46楼

下桥比较烫的问题还是比较难解决的。唯一的办法是提高上下桥的开关速度,缩短死区时间.但几百nS的时间真的很难做.
 楼主| xieyuanbin 发表于 2007-8-21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MCP将推出的77X据说可以和nec的价格有一定竞争力

  
leilei001 发表于 2007-8-2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

回程序匠人的问题:<br />R53,R52,C23好象是针对每个PWM周期在上升沿开启的时候延时,然后在下降沿开启的时候立即执行,是针对于MOS管的开关特性设计的吧,不知道分析的有无道理,还请大家一起分析。<br />R51,C24是前面所说的死区时间控制。<br /><br /><br /><br />老谢,能否把联系方式留下.<br />我也在上海哦。
gbafans 发表于 2007-8-21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好文,顶一个

  
碧水长天 发表于 2007-8-2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xieyuanbin的奉献精神

坦白地说,要是早一年看到此文,我不会走那么多弯路.<br /><br />很佩服xieyuanbin的奉献精神,自己虽然经过努力掌握了这些所谓的关键技术,但是自问自己做不到把这些知识全部共享出来,连示波器都没有,业余搞这些东西到最后量产,一点点突破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心血.<br /><br />也说一句,同步整流很有用,但是省去两块IC,取消同步整流,故障率也不会高(目前看来).<br /><br />PSOC的方案,我花费了一些时间,其难点在于如何限流.因为其AD采集转换时间太长,但是这个问题可以参考MOC33035的限流方法通过PSOC中的比较模块来实现.<br /><br />PSOC的DOUBLE&nbsp;PWM8模块可以输出带死区的对称PWM波,另外,英飞凌XC800系列也可以.<br /><br />还有AVR方案也不错,我也写了代码玩了下,不过没机会去具体测试了,也能作到不扩展IC而直接实现同步整流,成本和PSOC有得一拼.<br /><br />在这个领域里,成本是最敏感的,控制器竞争十分激烈.<br /><br />想起十几年前,东大的老师使用变压器升压来驱动MOS管,后来不知道哪位高人发明了现在的驱动电路和用4颗IC实现同步整流的思想,佩服之极.当自己写完4颗IC的逻辑关系后,一直不明白RB1的作用,后来突然明白了其妙用,又惊讶又佩服,欣喜若狂...<br /><br />电动车控制器技术发展之迅速,近几年为甚,其中无锡可算大名鼎鼎.<br /><br />xieyuanbin师傅不仿也给大家讲讲回馈制动的原理,算锦上添花吧.<br />我多次试验作成了这个功能,但是没有好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它,要不然我就来献丑了,呵呵.<br /><br />不过,关于同步整流,我来补充一些:&nbsp;<br /><br />当电机工作在大电流时,由于此时转速低,反电动势小,软件中的限流使得PWM占空比较少,这样同步整流就有用武之地了.<br /><br />在没有同步整流的情况下,一个PWM周期里,当PWM为低时,上桥MOS管关断,此时绕组中电流不能反向,而是通过导通的下管和另一个关闭的下管内部的并联二极管进行续流.<br /><br />二极管正向导通的压降太大,高温下可到1~1.5v,此时,设30A的电流流过,其功率损耗达30A*1.25v=37.5W.<br /><br />若在续流的时候,打开续流通道的这个原本关闭的下桥臂MOS管,由于其Rds在10毫欧左右(75管),可以推算此时的功率损耗为30A*30A*0.01ohm=9W.<br /><br />可想而知,同步整流在理论上,要大大降低MOS管的热耗.<br />在实际的应用中,同步整流对降低MOS管的温升也是有好处的.<br /><br />市面上有部分厂家不理解同步整流的作用,自以为懂一点硬件,于是改了电路,省掉两颗IC,也敢将产品投放市场,电动车厂家则更是不懂了,越便宜越喜欢.<br /><br /><br />由于同步整流仅在启动和爬坡时发挥作用,而这段时间不长,所以目前来看没有大面积翻修,但最后很可能就会出问题,害人害己的.<br /><br />控制器这方面的技术细节多了去了,一个几十元的控制器,所涵盖的知识点太多了,一言难尽.总之,一句话:电机控制技术博大精深.<br /><br />一管之见,不妥之处,还望前辈斧正.&nbsp;<br />&nbsp;<br />
碧水长天 发表于 2007-8-2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动车控制器软件代码量虽然不大

&nbsp;&nbsp;&nbsp;但是确实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例子,综合了电机控制和行使控制功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br /><br />&nbsp;&nbsp;&nbsp;&nbsp;相比汽车发动机控制和航空发动机控制来说,电动车电机控制不是一个量级的,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nbsp;<br /><br />&nbsp;&nbsp;&nbsp;&nbsp;但是搞电动车控制软件开发更有成就感,呵呵.
judge 发表于 2007-8-2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非常到位。

继续讲经,&nbsp;&nbsp;我们也当回雷音寺的小老鼠偷听如来讲经,又偷喝点灯油。<br />最好讲一下,能量反馈的几种方法,&nbsp;无传感的几种方法,及各类电机的使用。选型。&nbsp;&nbsp;电机真是博大精深,&nbsp;虽然是个老行业。
程序匠人 发表于 2007-8-21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同步续流,也程序困惑了匠人一年多

关于同步续流,也程序困惑了匠人一年多。<br />当刚开始接触到这个电路,由于不知道PV信号的作用。所以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现在听xieyuanbin和碧水长天一番见解,方才茅塞顿开。<br /><br />另外:碧水长天说2颗IC,是否有误?应该是4颗吧?
碧水长天 发表于 2007-8-21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版的72方案是4颗IC,可以实现同步整流

如果不需要同步整流,则可以省掉2颗IC,并多出一个IO口.<br /><br />同步整流更多用于高级开关电源中.<br /><br />低压大电流的开关电源中,MOS管中的续流二极管达1V多的压降对提高电源的效率是非常致命的威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