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禹工控]

从金庸武学看技术

[复制链接]
1669|0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lqh_1|  楼主 | 2010-3-1 1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http://www.study-bbs.com/thread-29022-1-1.html
王重阳为什么能“武学天下第一”的原因分析

本人熟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被他深厚的“佛道儒”思想所吸引,总有一种“天地人和”的感觉,可这种感觉只可意会,而不能具体的表述,深为苦恼!
昨天跟一个朋友在网上聊QQ,提到金庸小说,我发了一段我自认为金庸先生写得最好的一段武学评论给他,如下:

周伯通又道:“你师父洪七公的功夫是外家中的顶儿尖儿,我虽懂得一些全真派的内家功夫诀窍,想来还不是他的敌手。只是外家功夫练到像他那样,只怕已到了尽处,而全真派的武功却是没有止境,像做哥哥的那样,只可说是初窥门径而已。当年我师哥赢得‘武功天下第一’的尊号,决不是碰运气碰上的,若他今日尚在,加上这十多年的进境,再与东邪西毒他们比武,决不须再比七日七夜,我瞧半日之间,就能将他们折服了。”
出之“射雕英雄传”第十七回“左右互搏”

    上面这段话本人一直有一个很深的疑问,为什么王重阳的武功就能够没有止境呢?而其他的四绝就不能够达到他的高度。正在思考之时,来了一位同事,他也看到这段话,于是我们就讨论起来。如下:
常规学武之人无非重视两点:
1: 力度,也指内外功,抗打力。
2: 身法,也指灵敏度,轻功。

对于第一点,假设一般人的拳头力度是100公斤,那么学武之人的武功为150公斤,天才级别的为180公斤吧。问题是拳头永远不可能无限制的硬,所以力度永远是有限的,再提升一点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周伯通说“洪七公的功夫是外家中的顶儿尖儿,我虽懂得一些全真派的内家功夫诀窍,想来还不是他的敌手。只是外家功夫练到像他那样,只怕已到了尽处”,这一点可以理解。
对于第二点身法,它受制于身体的重量和人体的爆发力,也就是说它的加速度也是有限的,因为牛顿定理 A = F /M,假设一般人的加速度能够达到5m/s2,那么那些轻巧之人的加速度达到7m/s2也就是非常了不起了,就算是顶尖高手,估计也高不了太多了。所以说身法也是有限制的,再说人体加速度太快,内脏还会受损。

那么武学上有什么是没有限制的呢?本人这段时间在做一个温控设备,用到了一个PID算法,他是控制领域的一个基本算法,一般这个算法都需要修改以满足一些低速设备的控制,我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就是冬天淋浴的时候温度控制,我们往往一开热水,结果太烫了,稍微调低一点,但不知道调多少,慢慢的调,直到调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温度,问题是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好几秒钟时间,太长了,在自动化控制上肯定受不了,所以需要一个算法,比如刚才说的PID算法,问题是普通的PID算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响应时间还是比较慢,于是大家改进的一个方法,加入了预测,根据之前的经验或者规律做出一个预测,这样就能提高响应速度,因为预测可以让一个问题类似于解方程或者说逻辑推理,那这个现在的处理器是非常擅长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电脑的CPU,他有一个CACHE,分为指令CACHE和数据CACHE,因为CACHE太小了,为了提高取指准确性,加入了预测分支系统。还有ADPCM之类的音频压缩格式,就因为加入了预测,降低了编码量。

基于预测可以大大提高系统响应的特点,本人试着把预测引入武学中研究,先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找到一些预测的根据,如下:

那黄裳逃到了一处穷荒绝地,躲了起来。那数十名敌手的武功招数,他一招一式都记在心里,于是苦苦思索如何才能**,他要想通**的方法,然后去杀了他们报仇。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终于对每一个敌人所使过的招数,他都想通了**的法子。
    出之“射雕英雄传”第十六回“九阴真经”


:“单以武学而论,这些魔教长老们也不能说真正已窥上乘武学之门。他们不懂得,招数是死的,发招之人却是活的。死招数破得再妙,遇上了活招数,免不了缚手缚脚,只有任人屠戮。这个‘活’字,你要牢牢记住了。学招时要活学,使招时要活使。倘若拘泥不化,便练熟了几千万手绝招,遇上了真正高手,终究还是给人家破得干干净净。”

风清扬道:“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还只说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寻,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的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

风清扬微微一笑,道:“这就是了。学武之人使兵刃,动拳脚,总是有招式的,你只须知道破法,一出手便能破招制敌。”令狐冲道:“要是敌人也没招式呢?”风清扬道:“那么他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了,二人打到如何便如何,说不定是你高些,也说不定是他高些。”叹了口气,说道:“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只要能侥幸遇上一两位,那是你毕生的运气,我一生之中,也只遇上过三位。”

田伯光那厮的快刀是快得很了,你却要比他更快。以你这等少年,和他比快,原也可以,只是或输或赢,并无必胜把握。至于我这等糟老头子,却也要比他快,唯一的法子便是比他先出招。你料到他要出甚么招,却抢在他头里。敌人手还没提起,你长剑已指向他的要害,他再快也没你快。”
                出之“笑傲江湖”第十章“传剑”

第十拳轻飘飘的打了出去。他微微点了点头,不待我拳力着身,便跨上两步,竟在这霎息之间,占了先机。”
  无忌自然不懂跨这两步有甚么难处。张翠山却深知高手对敌,能在对手出招之前先行料到,实是极大的难事,通常只须料到一招,即足制胜,点头道:“了不起,了不起!”
                出之“依天屠龙记” 第八章 穷发十载泛归航

通过小说里这么多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金庸先生一直在强调高手之间的竞争就是“先机”的竞争,料敌之先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预测,通过分析对方当前的武功招式,预测下一步的动作,这样可以取得一个招式的时间,那么身法再快也不足以弥补一个招式的时间,这个我想就是王重阳,黄裳之辈天天在悟的东西吧。

今天早上我那个同事又来找我,谈到昨天的分析,提出事物的规律问题,预测必须要了解对方事物的规律,问题是这个规律怎么找,这个不是本人要谈的,但我觉得规律的寻找第一要有良好的基础,第二要有一个正确辨正的思维体系。
其实预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就用着,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罢了,比如下棋,我们总是想着假设我方落子之后对方将会怎么下。会做菜的,能够想象自己下什么料能做出什么样的味道,也就是“大长今”里长今具有画出菜的味道的能力。等等之类的太多。

接下来谈谈应用“预测”的好处,举个例子:本人发现大多数人看书是顺着书本上的内容走的,看起来不累,容易融入,问题是往往看完就忘了,必须通过做题等手段才能巩固。这种类型的叫读书型。有一部分人看书不是这样看的,他是先看这本书的前言等,了解这本书或者这章节讲什么内容,然后自己先想一通,该怎么做怎么做,之后去跟书本印证,对比,若相同会很快理解,若不同可能苦苦分析原因,找出自己或者对方的缺点,若不如书上的高明,则大大感叹,心存佩服,问己之为何不如,寻找原因,时时如此学习思考,此人能不成大牛。这种类型的叫研究型。

国人往往喜欢玩虚的东西,不会把事物量化,比如“天地人和”,这种意境太高,高的让人琢磨不透,但又陶醉于这个所谓的境界之中。所谓的境界其实就是我们所理解不了的东西叫境界,本人一直想把一些境界具体化,也就是量化,在现实中找一个对应的,不要让他们太高深。西方这么多年的科技发展给我们一个答案就是一切都是可以量化的,不能量化是因为我们理解的不够深入导致的。


技术不能就是技术,不能老拘泥于技术,其实生活就是技术,从书本中,生活中学习技术,应用于生活,目的还是生活啊。


华禹工控 凤舞天

相关帖子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

主题

12

帖子

1

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