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omputer00 于 2017-2-18 20:50 编辑
15、大学生活(二) 我记得在大三暑假时还参加了一个Intel的Strong ARM处理器的比赛, 跑的是Linux系统+QT,我们当时好象是做了一个数码相框。就是外挂一个 移动硬盘,然后用QT实现一个图片浏览器,其实很简单一个功能。但对于 初次接触ARM以及Linux和QT的我来说,觉得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也是那时 开始学习杜春雷那一本《ARM体系结构与编程》,还有一些驱动和QT开发 相关的知识。 后来大四时,又有一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和同班的刘和郑 一起组队参加了。由于有了上一次比赛的经验,以及平时做了比较充分的 准备,这次终于拿到全国一等奖。最后要去北京领奖,那是我第一次进京 (那时好象还不知道雾霾这个词)。 大四开学没多久,我就开始想着自己在51单片机上写一个简单的操作 系统(其实算不上操作系统,只能算是一个任务调度器和简单的内存管理), 当时就把邵贝贝那本uCOS看了一遍,觉得好象也不是很难的样子。然后 就写了一个“51圈圈操作系统”,现在网上应该还能找到一些代码尸体。 它同时可跑5个任务,支持优先级调度、任务间通信、动态加载任务等。 开发这个“操作系统”还是要用到一些技巧的,例如定时中断处理、对栈 的切换等。对于以前一直在51上裸奔的人来说,突然增加了多任务的方式, 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好象开辟了另外一番新天地。后来觉得51上资源 太少,跑起来没啥意思,在大四下学期又在ARM7上写了一个“ARM圈圈 操作系统”。 在大学四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电子方面,宿舍堆了很多 元器件,经常搞一些小制作。我对英语、毛概、邓论这些文科都没啥兴趣, 我的英语4个学期都是挂科的,然后都是重修刚刚60分通过,可能是老师也 是觉得我不太容易就放我一马了吧,其实在课堂上我的态度还是蛮诚恳的…… 从大二开始我也和别人一样去考四级,直到研二才考过,我总共收集了 十张四级准考证,最终考过,也可以算是九死一生了。 由于专业成绩比较突出,参加电赛也拿了奖,当时实验室的老师也挺喜 欢我的,所以就拿到了我们学院的研究生保送资格。 在毕业那年,同班一同学的吉他不要了,送给了我,从此我就开始玩 吉他,暑假的时候就练一些单音主旋律,还不知道和弦是啥。 上研之后,基本上每天都过着三点式的生活:教室、实验室、宿舍。 我学的是移动通信与天线专业,课程主要就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 天线设计什么的。我在实验室主要做13.56MHz和915MHz的RFID读卡器相关 的东西,包括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焊样板、单片机软件、调试等,几乎 是一条龙服务。那时几乎每天傍晚和晚上从实验室回到宿舍后,都要抱着吉他 玩一玩,我还记得第一首练习弹唱的曲子叫做《你知道我在等你吗》,C大调的, 被F和弦卡了几个月。我和同年级的几个同学一起,组建了一个乐队,叫做 CMOS乐队,对,你没看错,就是集成电路里那个“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的CMOS,非常有电信学院的特色。我们经常在一起玩Beyond的歌,像《真的爱你》、 《光辉岁月》、《海阔天空》、《灰色轨迹》等,还有伍佰的《挪威的森林》、 许巍的《蓝莲花》之类的。我也经常会在宿舍阳台上吹吹竹笛,还好当时宿舍楼 里的人都挺宽容的,没发生啥意外。另外,基本上每周还会有两个傍晚去踢踢足球, 一般都是踢小场。 然后研二的时候,我和乐队里的另外两位同学洪和樊一起,组队参加了ADI公司 的一个DSP比赛,我们的作品是“多功能MIDI吉他效果器”。说实话,当时主要是 冲着奖金去的,大约有两万*币的奖金呢。我用ADI的DSP对吉他信号做频谱分析, 识别出弹的是哪个音,再把识别出来的音交给MIDI合成器去合成,这样就可以把吉他 音色处理成任意音色,看起来还是蛮酷的。当然它还有普通吉他效果器的功能,例如 失真、延迟、混响、均衡等,我们还加了一些常用的架子鼓节奏型(通过DSP控制MIDI 合成器合成)以及录音功能。然后我们演示作品的时候,就直接三个人上台弹唱Beyond 的《光辉岁月》,一个电吉他,两个木吉他,虽然我们的作品技术含量一般,但现场 演示效果很好,相当地有气氛,所以就这样被我们成功拿到一个一等奖,哈哈。比赛 完之后,我给自己也买了一把电吉他,二手的,好象是400块,新的太贵,舍不得买。 不过电吉他平时都没怎么练,水平很烂。 毕业的时候,我们CMOS乐队搞了一个毕业告别晚会,就在华工五山的音乐厅, 当时公司还赞助了我们,现场还来了好几位同事。大学生涯里能回忆的东西太多了, 但这个毕业告别晚会绝对算是印象深刻的之一。包括整个节目的策划、编排、排练、 演出、庆祝等,都是我们自己搞。人这一辈子,还是要搞一些与众不同、值得回忆 的东西出来,不然连回忆录都不知道咋写,你说是不是呢? (未完待续……) 圈圈以前比赛做的毫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