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嘿嘿,“圈点**”可不是俺说的

[复制链接]
楼主: wb61850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61
wb61850|  楼主 | 2008-3-15 1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回PowerAnts大虾

实在是抱歉,俺发现46楼的照片是错误的,示波器在AC耦合上,不好意思啊。
现在俺将示波器置于DC耦合上,发现电源电流是个脉动直流,波形如图所示,峰值大约在220mV,周期大约为13uS,负载为空载。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2
PowerAnts| | 2008-3-15 15:06 | 只看该作者

这坏小子

害我整个中午把图看了好几遍,排除了电源回路上出现么向电流的种种可能性.

你Y赔我午觉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3
wb61850|  楼主 | 2008-3-15 15:14 | 只看该作者

回LS:嘿嘿,俺昨晚搞了一晚,有点搞糊涂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4
HWM| | 2008-3-15 21:18 | 只看该作者

我仿真了一下,周期大概是6.47uS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5
wb61850|  楼主 | 2008-3-16 05:35 | 只看该作者

嘿嘿,仿真的结果未必可靠

简单的还可以(线性电路),复杂的就不行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6
HWM| | 2008-3-16 13:52 |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实际电路的器件离散性和分布特性与仿真不同。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7
wb61850|  楼主 | 2008-3-16 14:20 | 只看该作者

LS说的很好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8
笑语人生| | 2008-3-17 13:00 | 只看该作者

讲解下原理图好不,学习学习

努力学习中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9
whlz58| | 2008-3-17 18:30 | 只看该作者

电路原理的两大定律

电流,电压定律,名字基尔霍夫第一,第二定律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0
PowerAnts| | 2008-3-17 22:05 | 只看该作者

10年前俺在EWB上栽了个跟头后弃之不用

想不到maychang,awey在这个小电路上也老马失蹄

瑾以此贴劝告电子初哥们,千万别轻信仿真这玩意儿。

看到许多论文,其中不乏“仿真结果为...”,立马删除之...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1
iC921| | 2008-3-18 01:21 | 只看该作者

高帖!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2
wb61850|  楼主 | 2008-3-18 02:53 | 只看该作者

俺的基础还是不扎实

希望对读者理解晶体管的开关特性有所帮助(俺也是读者)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晶体管的动态开关特性
开关电路中晶体管由截止转为饱和或者反过来由饱和转换为截止,如同PN结二极管一样,存在内部电荷建立和消散的过程,因而这种转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是限制开关速度的内在原因

当集电极电流ic不随基极电流ib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时,称此时的集电极电流达到饱和,用Ics表示,此时的基极电流为临界饱和电流,用Ibs表示。进一步增大基极电流,饱和程度将加深,而集电极电流基本保持不变,这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电压称为“三极管的饱和压降”用VCE(sat)表示。

在理想的双极性脉冲的激励下(幅度足够大,在某时由+V跃变至-V,足以使管子进入饱和区和截止区)。集电极电流已不再是理想的方波,起始及平顶部分都向后延迟了一段时间,上升沿和下降沿都变长了。为了对开关过程做定量的描述,引入以下几个参数:
延迟时间td:由激励电压(+V)加入到ic上升到0.1Ics所经历的时间;
上升时间(上沿时间)tr:集电极电流(ic)由0.1Ics(Ics为集电极饱和电流)上升到0.9Ics所经历的时间。
存储时间ts:由激励电压-V加入到ic(集电极电流)下降到0.9Ics所经过的时间;
下降时间(下沿时间)tf:集电极电流由0.9Ics下降到0.1Ics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把td(延迟时间)+tr(上升时间)=ton,称为开启时间;
通常把ts(存储时间)+tf(下降时间)=toff,称为关闭时间。

晶体管开启时间及关闭时间的产生原因以及缩短它们的办法:

延迟时间td:
在输入信号为-V时,晶体管截止,发射结为反向偏置,结的势垒区较宽,空间势垒区的电荷也较多。当输入电压由-V跃升到+V时,随即出现基极电流ib=V1/Rb,但此时并不能产生集电极电流ic,这是因为基极电流首先要抵消势垒区中的空间电荷,使势垒区变窄,只有当反射结由反偏转入正偏,发射结电压上升到+0.5V左右时,发射区的电子才逐渐注入基区,并扩散到集电结而被集电极所搜集,形成集电极电流ic,ic逐渐由小变大。

上升时间tr:
经过延迟时间td后,发射区不断向基区注入电子,建立并逐步扩大基区的电子浓度梯度,随着浓度梯度的增大,ic逐步加大,并达到0.9Ics。显然,+V越大正向基极流也越大,基区积累电荷的速度越快,tr(上升时间)就越短。ib越大,则饱和深度Ns越大。用QBS表示饱和后在基区多余的存储电子电荷(浓度由发射结到集电结呈下降趋势)。不难想象,Ns(饱和深度)越大,QBS也越大。

存储时间ts:
经过上升时间后,集电极电流达到Ics(饱和),并在基区中存储了大量的多余电荷QBS。
当输入信号由+V越降为-V时,由于基区中存储了过量的电子QBS,这些电子不能立即消散,因而开始ic仍然维持为Ics(集电极饱和电流)不变,只有QBS逐渐消失,ic才逐渐下降。显然,晶体管饱和越深(Ns越大),在基区存储的电荷(QBS)也就越多,存储时间(ts)也就越长。
存储的电荷(QBS)是靠反向基极电流消散的,当输入-V后,在反向电压作用下,电子漂移,形成反向基极电流,从基区中把存储电荷吸走。显然,反向驱动越强,ts越短。ts(存储时间)的大小还和晶体管的结构及制造工艺有关,基区做的薄一些,在同样的浓度梯度下,存储的电子就少一些,消散它所用的时间就少些,ts也就短一些。在制造时掺金,形成复合中心,可以加速存储电荷的复合过程,也能降低ts。

下降时间tf:
QBS消散后,剩下的电荷继续消散,电子的浓度梯度下降,电流ic亦下降,逐渐减小到0而截止。

                     参考书目:《脉冲与数字电路》主编:陈传虞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3
wb61850|  楼主 | 2008-3-18 03:10 | 只看该作者

电子学是门实验科学——真的如此

好像记得那位伟人说过:“离开实践,认识就成为不可能”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4
wb61850|  楼主 | 2008-3-18 06:1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声明:

本人发帖完全出于学习交流之目的,没有其他任何企图;
本人所作试验并不代表其具有正确性(由于水平有限及其他客观因素制约),因此仅供参考;
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鄙人将甚感荣幸。
谢谢大家!                      
wb61850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5
wb61850|  楼主 | 2008-3-18 06:51 | 只看该作者

昨晚俺又加测了几个点

考虑便于长时间观测,电池改用了1.25V的充电电池。
在电源端对地加了一个100uF的电解电容器。结果发现电源脉动明显减小,平均供电电流在130mA左右。
并且输出频率亦发生了改变(用频率计实测),由78.4KHz(不加滤波电容时)变化到82.6KHz(加滤波电容后)。
频率计的输入电容为1000PF,输入阻抗为1M 欧。
用1欧姆的取样电阻测量了2N5551(NPN管)的基极电流其波形如下:
该电流的上冲到60mA左右,下冲到-50mA左右。
示波器为DC耦合,
Y轴:20mV/DIV  
X轴:5uS/DIV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6
wb61850|  楼主 | 2008-3-18 07:00 | 只看该作者

电感支路的电流

其波形是一个锯齿状的脉动直流,峰值约140mA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7
PowerAnts| | 2008-3-18 07:06 | 只看该作者

请帮忙验证

Q1基极对地接100K电阻,Q2基极串1K电阻,测Q2集电极是否29楼波形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8
wb61850|  楼主 | 2008-3-18 07:10 | 只看该作者

2N5401(PNP管)的发射极-集电极电压

其基本上是一个脉动电压。Vec的正峰值大约在10V左右,负峰值大约在0.3V左右。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9
wb61850|  楼主 | 2008-3-18 07:17 | 只看该作者

回PowerAnts大侠

晚些俺在做,俺又是个不眠之夜,嘿嘿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0
HWM| | 2008-3-18 07:38 | 只看该作者

70楼的观点似乎片面了点。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