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句俗话,一个成语,刻画了一个人的巨大野心。 野心不好吗?换句话就好了,叫理想,叫目标,叫想法,就很好了。但不要弄得逢人便知,万一还差那么一点火候呢?到时就弄得不好下台了。
现在的职场,就是古代的战场,虽然看不见硝烟弥漫,但斗争同样你死我活。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那么一段职场愤青的阶段。总以为自己身怀利器,满腹才华,老板却脑满肠肥,偏心狡诈,尽用一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小人当骨干,做主管。“人心不古啊”、“怀才不遇啊”,“英雄无用武之地呀”,牢骚满腹,难以入眠。 事实上,老板有这么傻吗?这么傻怎么能当老板?老板之所以为老板,自有他的一套,领悟了他的用人术,我们就开朗了。 三国后期,当司马懿装病除掉大将军曹爽、司马昭借机灭了皇帝曹髦之后,司马家族俨然是中国的首富了。司马昭虽然还是总经理,但连小民都知道,董事长的位置迟早是他们家的了。 但司马昭可不能这么想。蜀国的姜维继续着诸葛亮的思路,动不动骚扰边境。孙吴占据着江南肥美富饶的土地,与之接壤的军事重镇——寿春,接连发生三次叛乱: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这些封疆大吏的每一次反抗,矛头都直指司马家族,目的都是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对司马昭来说,最重要的事是要保证自己上位,创天下之大业。而要夺取最大老板的宝座,就得要有足够的业绩。吴国,还比较强,且寿春这地方,是他的一个反复的噩梦,所以,攻打相对较弱的蜀国,便是最佳的选择。 但消灭对手是一个次要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在消灭对手的过程中,怎样避免这些满怀理想的员工坐大、做强,进而威胁自己的地位。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汉臣曹操南征北战,为汉献帝清剿天下,结果江山被他夺了;他老爸司马懿为了曹操一家的强大与诸葛亮纠斗了一生,结果曹氏一家在他的鞠躬尽瘁下弄得濒临破产。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司马昭也担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在伐蜀的人事安排上,我们初一看,是很不服气的。
邓艾是征西将军,钟会是镇西将军。邓艾的军衔明显比钟会高一级,但分给邓艾的军队只有3万,钟会却有10万大军。 邓艾作战经验丰富,曾经带兵打败了淮南三叛之一的文钦,与蜀汉大将姜维长期交手周旋,单独带兵多次打败姜维的进攻,对边疆游牧民族的斗争也自有一套。其完全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但钟会从来没有单独带过兵,他最大的功劳是作为司马昭的参谋,为其出谋划策打败了淮南三叛中的两叛:毌丘俭文钦之叛和诸葛诞之叛。所以当时大家把他比作西汉的谋士张良。而谋士与将领是根本不同的,理论跟实践操作完全是两码事,书生打仗是非常不适合的。
而司马昭好像就是要跟所有人过不去似的。只给老将邓艾3万军马,当时,邓艾快到70岁了,而且负责最边最远最难走的西线作战,在整个战略中,他只是一个“偏将”。反过来,却把钟会作为主将,负责任务最重的东线作战,直接面对巴蜀第一关——剑门关。 而在中线作战的,却是业绩平平的诸葛绪,兵马也有3万,跟邓艾差不多。这样的“中坚力量”,既不能向东援助钟会,也不能向西支援邓艾,甚至连自保都成问题。 这样的用人格局,真是为司马昭的智商“捉急”啊。
但事情的最终结果,在司马昭看来,堪称完美:才华横溢的将才兼谋才邓艾,被斩了;野心勃勃的谋才兼官二代钟会,被杀了;亡我之心不死的姜维及其蜀汉,灭亡了。 一石三鸟,既完成了消灭蜀国、统一山河的主要任务,又顺便消灭了潜在的威胁邓艾和头号的威胁钟会,而司马昭只是坐在帷幄之中而已。 司马昭看似蹩脚的用人之处,高明在哪里? 第一,他看准了钟会的野心膨胀。 钟会在协助司马昭打败诸葛诞之后,功劳堪比张良,司马昭要封他为侯,钟会再三推辞,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怎么能逃过世代都做官的司马昭? 欲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 要在萌芽状态就把他消灭,先得膨胀他的欲望,让他自大自负,从而错误地高估自己。所以,给他10万雄兵,让他觉得比他高级的邓艾还高级。中途中,再召回畏畏缩缩的诸葛绪,让钟会的队伍再壮大3万人。最后,让他消灭邓艾,造成蜀国故地全在他的掌握之中的假象。 司马昭之心,就是要“逼”他造反。所以在命令钟会处死邓艾的时候,明知道钟会的兵力超过邓艾五六倍,完全能独立完成。还是不听邵悌的“劝告”,派中护军贾充率领1万人,径直进入蜀地,协助钟会“平叛”,自己再率领兵马10万到长安,遥相呼应。这些情况,他还亲自写信给钟会作了详细地介绍: “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我们相见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这么亲密的话从一个大男人口里说出来,吓得“大大”男人钟会赶紧起**皮疙瘩,赶紧造反。 仓促之中,往往出错,况且是造反这样的大事情,没有周密的准备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他看准了邓艾的死心塌地。 邓艾是他老爸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又是寒门出身,没有根基和人脉,是绝不会和钟会一起造反的。更为重要的是,常年的西部作战,让他对蜀地地形了如指掌,而作奇袭,军队不能太多,否则就是累赘了。他相信邓艾的文攻武略,知道邓艾消灭蜀国是有办法的。而让钟会拖住姜维,刚好成就了他的伟业。 让3万军马的邓艾立下奇功,会让自负自大的统帅15万军马的钟会怎么想?钟会的面子往哪里放?况且,他攻打姜维,是屡次失败啊,两相对照,应该撞墙,“打不赢,但我告得赢啊。”所以他告邓艾谋反。这正是司马昭要的效果,虽然他明知道这是冤案:“你们这些同事不斗起来,我怎么好收拾你们啊。”
第三,他看准了卫瓘的经验老到。 在伐蜀这么重大的行动中,司马昭竟然派出了一个没有打过仗,甚至没怎么出过宫的人跟随大军出征,这就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这个人就是卫瓘。他从二十岁起,历任尚书郎、通事郎、中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是一直呆在宫廷中啊,没见过外面的大世面。偷偷地说一句,他其实是个书法家。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司马昭让他担任钟会的军司马和监军。而且让他带兵,不多不少,1000来人。 后来,正是这个不会打仗的监军,掌控了整个局面。 因为他的官场斗争经验,实在太丰富了。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老爸就在曹魏的宫廷中担任尚书。家庭的熏陶,加上他自己数十年在宫廷中的历练耕耘,宫斗戏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了。 所以,他先与钟会一起诬蔑邓艾谋反,想让他们两个两败俱伤。没想到,钟会来了个一石二鸟之计:让卫瓘带他的少量兵马去收押邓艾,邓艾肯定不肯啊,双方一交战,卫瓘绝对死啊,杀死了监军,那邓艾的谋反罪状便百分百坐实了。那时,十几万兵马推过去,巴蜀大地,就全是我钟会的天下啦。 计划反转,卫瓘没有惊慌失措,略施小计,邓艾便束手就擒。毫发无伤,卫瓘从邓艾军营里回来了。这次轮到钟会惊讶不已了。 钟会谋反,幽禁了所有高级将领。卫瓘危机重重。他借上厕所之机,通过亲信将消息传播出去。外面于是舆情汹涌,兵乱一触即发。钟会看形势不妙,想让卫瓘出去做这些火*桶的工作,做通了,当然好,做不通,那他肯定会被乱兵杀掉。又一个两全其美之计。 没想到,卫瓘来了个欲擒故纵。这正好是个逃脱牢笼的机会啊!换作一般人,肯定喜形于色。但卫瓘在宫廷中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可不是白混的。他故意推脱:“您是军队的统帅,应该自己前去。”钟会作为主将,肯定不愿意别人不听从自己的啊,所以他执意让卫瓘前去。 卫瓘脚底抹油,溜了个痛快。再联合外面的军队,成功地灭掉了钟会,顺带灭掉了姜维。最后,还稳定了军心,让攻蜀的大好成果全部归属于司马昭。
有一些职场的愤青,以为有才,有绩效,有劳苦就应该上位。看了司马昭伐蜀的人事安排,我们才发现,这想法太天真了。 “就算是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都有它的用处。”(周星驰) 创业期的老板,不仅要最大的绩效,更要让这个绩效妥妥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大权旁落,或者下属跳槽,另立山头,都是他不愿看到的。合纵连横,因材施策,才是用人的绝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