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运放]

PhotoDiode运放不理解的地方

[复制链接]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41
Jack315| | 2021-3-8 2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Jack315 于 2021-3-8 23:05 编辑
〽️〽️〽️ 发表于 2021-3-8 22:44
这是分段采集的 ADC, 多次采集,一致性如图 组。

图标是ADC的 曲线,看着时候没有明显的异常ADC 都重合一 ...

给个数据文档,帮你看看。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 2021-3-8 23:02 回复TA
感谢!这么晚还帮忙分析指导! 原始数据46楼 
42
〽️〽️〽️|  楼主 | 2021-3-8 2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15 17:17 编辑

采用的原始值, 需要稳定到t值  如3456.13  小数点位 才能使得最终满足需求。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3
Jack315| | 2021-3-8 23:06 | 只看该作者
〽️〽️〽️ 发表于 2021-3-8 23:01
这是 采用的原始值, 需要稳定到t值  如3456.13  小数点位 才能使得最终满足需求。

...

另外方便晒晒实验的图片吧?尤其是对被照射材料长度等想像不出来 。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 2021-3-8 23:25 回复TA
49楼,应该比较清晰的描述了 它的使用情况 
〽️〽️〽️ 2021-3-8 23:13 回复TA
稍等 
44
yjmwxwx| | 2021-3-8 23:14 | 只看该作者
采的100个数据最后平均后是出一个还是100个?是第一次600个数据填满数据缓冲区以后进一个数据和以前所有数据平均后出一个数据么?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5
〽️〽️〽️|  楼主 | 2021-3-8 2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4-1 14:31 编辑

光纤测温的好处 就是 将光纤直接接触到各种高压发电机,航空发电机,医疗等产品 都没有EMI EMC  电磁干扰 等各种干扰问题
因为它是无源的,完全和硬件物理隔离的,只有光学接触。 不像PT100接触 或者红外测温距离和精度不够

这个产品只要电路板原理被原理测物理,那它优势是巨大的。也大量应用到了发电机,油管高温, 医疗器械温度检测。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6
〽️〽️〽️|  楼主 | 2021-3-8 2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8 23:42 编辑
yjmwxwx 发表于 2021-3-8 23:14
采的100个数据最后平均后是出一个还是100个?是第一次600个数据填满数据缓冲区以后进一个数据和以前所有数 ...

这个100个数据  最后只得到一个有效值 出1个值tao(其实我也想最后这样一个周期就能稳定得到要的tao值,这样温度就稳定到0.1°C了)

实际现在只能开机后缓冲几秒,一个大缓冲是放这些tao组   可以放200个,每次modbus来问就取平均,因为目前不这样做的话,单单靠一个tao 实在没法稳定到小数点 位。

现在C1改成33pf后 稳定了不少 但离老外的产品  稳定性 还差挺多。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7
Jack315| | 2021-3-8 23:50 | 只看该作者
〽️〽️〽️ 发表于 2021-3-8 23:01
这是 采用的原始值, 需要稳定到t值  如3456.13  小数点位 才能使得最终满足需求。

...

取 “20组…xlsx" B7:B66 中的测量数据,
采样时间如果按描述理解:

采样时间如果是等间隔:

假设采样时间等间隔是正确的,在 Excel 中拟合的参数为:
a = 2762.29
b = 0.006239
c = 115.7374

1/b = 160.2891
对应的 z 组数据平均值为 44.4,与模型参数 c = 115.7374 相差较大。

LZ 看看是哪里的问题。

建议在软件中同时记录采样时间。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ack315 2021-3-9 00:11 回复TA
@〽️〽️〽️ :τ=1/b 
〽️〽️〽️ 2021-3-9 00:05 回复TA
软件需要对 ADC 数据拟合 y = a * exp(-b * x) + c 这样一个函数 这部分我还是不太理解,采集了一个周期后 ,有A B C D E F 还有噪声Z 这么多数据 需要得到一个tao值,也就是衰减时间,通过衰减时间和预设的decay time 和温度值 ,就可以 内插法得到温度,因此温度稳定0.1°C的话,全靠这个tao值稳定才行.也就是 这么多我采集的adc ,和拟合的公式这么衔接起来呢?得到我要的tao? 
〽️〽️〽️ 2021-3-8 23:57 回复TA
Z组是噪声,它44.4 的话 也是正常的,因为z是我间隔了30ms后才采集的背景噪声 A B C D E F 6个段是间隔100us的 有效衰减区 
〽️〽️〽️ 2021-3-8 23:54 回复TA
谢谢,是等间隔的100us excel里是 100us采集一次的adc值A1~A10~B1~ .....都是100us 
48
Jack315| | 2021-3-9 00:09 | 只看该作者
按每个数据点间隔 100 us,重新拟合的参数:
a = 2762.02
b = 0.0003120
c = 116.11


1/b = 3204.81

参数 c 应该与 z 组数据的平均值接近。
因为 z 组数据的平均值大致代表了噪声的平均水平;
而参数 c 是代表了拟合的噪声水平(t->∞ 时的值)。
这表明或者测量数据误差大,或者拟合模型选择错误。
前者的可能性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49
yjmwxwx| | 2021-3-9 08:24 | 只看该作者
〽️〽️〽️ 发表于 2021-3-8 23:24
这个100个数据  最后只得到一个有效值 出1个值tao(其实我也想最后这样一个周期就能稳定得到要的tao值,这 ...

看你的跳动很小了,这ADC就这样了,只能增加样本平均数量,我最近做了一个ADC采数据的比你这个跳动还大,也是不知道怎么能解决。你这个荧光测温是测衰减时间吗?以前看别人做的Q表也是测衰减时间,用的高速比较器,做出来很稳定。

把你采的70个数据输入到软件看下频谱,一段1毫秒采集10个也就是采样率10K采集70个点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 2021-3-10 23:21 回复TA
90楼,更新进口产品的资料,还请看看 指导,谢谢! 
50
〽️〽️〽️|  楼主 | 2021-3-9 08:47 | 只看该作者
yjmwxwx 发表于 2021-3-9 08:24
看你的跳动很小了,这ADC就这样了,只能增加样本平均数量,我最近做了一个ADC采数据的比你这个跳动还大, ...

是的,测衰减时间。

原先是1ms 采集10个, 采集6段 60个, 后来发现计算tao 不稳定就  采集点翻了10倍的数据量进行计算

但还是和老外做的产品稳定性 差了很多。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1
〽️〽️〽️|  楼主 | 2021-3-9 0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4-1 14:32 编辑

点位和相关的温度计t值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2
Jack315| | 2021-3-9 1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ack315 于 2021-3-9 10:29 编辑
〽️〽️〽️ 发表于 2021-3-9 09:03
Point      Temperature(°C)         Decay Time(μsec)
01         200.00                  2157.72
02  ...

这个表应该是通过测量得到的,LZ 能晒晒具体的测量过程和量具的具体型号(说明书)吗?

衰减时间 (Decay Time) 与温度 (Temperature) 的模型:



测量时,应使用模型的公式计算。
通过查表插值时,应使用 Predicted 列(模型)的数据,而不是 Decay Time 列(测量得到)的数据。

测量温度的精度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假设测量温度的精度要求是 0.1 °C,则衰减时间的测量精度要小于 0.1 * 10.26 = 1.026

关于测量方面的有关问题,等硬件和软件都搞定后再讨论。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ack315 2021-3-9 11:17 回复TA
@〽️〽️〽️ :需要理解(线性)回归 —— (Linear) Regression……把数理统计复习下。 
〽️〽️〽️ 2021-3-9 10:49 回复TA
谢谢,这个公式我理解消化下 
〽️〽️〽️ 2021-3-9 10:25 回复TA
是测量得到的,,他们会显示tao值,我们就用恒温箱,加fluke的标准温度计, 调到比如50°C 看输出什么tao值,记录下来, 再调温度到100°C ,再记录下tao, 人工记录的 
53
叶春勇| | 2021-3-9 10:54 | 只看该作者
〽️〽️〽️ 发表于 2021-3-9 09:03
Point      Temperature(°C)         Decay Time(μsec)
01         200.00                  2157.72
02  ...

我看了你的excel,原来是一个测温方法
我给你搞了个简单的算法,你试试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ack315 2021-3-9 13:47 回复TA
@〽️〽️〽️ :现在讨论的是温度基本不变的情况。噪声源包括所有与测量有关的因素。下面先提前放点有关测量的内容。 
〽️〽️〽️ 2021-3-9 13:42 回复TA
@Jack315 :实际测试中 是这样的,假如温度25°C 一下接触150°c 那么加热过程,噪声会变大,如45会到65,甚至70 
Jack315 2021-3-9 13:15 回复TA
@叶春勇 :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噪声平均水平保持不变。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则噪声平均水平将为一常量。而其中所包含的变异信息将进入拟合的模型中。在这里就是进入到计算出来的衰减时间中。 
叶春勇 2021-3-9 13:06 回复TA
@Jack315 :我用a*exp(b*x)+c的积分公式推导的,通过把数据分成四组,两两求差,偏置被干掉了。求积分有去噪声的天性。 
Jack315 2021-3-9 12:54 回复TA
@〽️〽️〽️ :背景噪声是一个随机变量,使用平均值“抵消”都将导致增大测量误差。 
叶春勇 2021-3-9 12:49 回复TA
@〽️〽️〽️ :前1-300个数积分减去后301-600个数的积分,偏置量,相互抵消,同理150个,和后150个,偏置量也是抵消的。 
〽️〽️〽️ 2021-3-9 11:21 回复TA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背景噪声ADC值 在哪里体现出来参与计算呢? 
Jack315 2021-3-9 11:14 回复TA
均值、置信区间(95%)如何计算呢? 
54
〽️〽️〽️|  楼主 | 2021-3-9 11:19 | 只看该作者
叶春勇 发表于 2021-3-9 10:54
我看了你的excel,原来是一个测温方法
我给你搞了个简单的算法,你试试
谢谢!,我试试看
是的 就是利用adc的值指数衰减 这些数据,来得到一个时间tao,这个tao的高精度和稳定度 直接 决定了最终的温度值。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5
叶春勇| | 2021-3-9 1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叶春勇 于 2021-3-9 13:14 编辑
〽️〽️〽️ 发表于 2021-3-9 11:19
谢谢!,我试试看
是的 就是利用adc的值指数衰减 这些数据,来得到一个时间tao,这个tao的高精度和稳定度  ...

我推导了一下:第三个公式应该是最好的,变化率大。偏置量,通过求差,已经相互抵消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 2021-3-9 15:30 回复TA
67楼,请大师分析下,谢谢! 
〽️〽️〽️ 2021-3-9 13:41 回复TA
好的,我来试试看,谢谢! 
56
Jack315| | 2021-3-9 13:40 | 只看该作者
给一个比较适合单片机的算法。

公式推导:

利用差分,抵消了噪声的平均水平 N。
测量值的差分将只与采样时间(公式中的 t2)有关。

具体做法是在激励关闭、开始采样后,
按时间等间隔采样,并将采样值依次求差分 I(t)=I(t) - I(t-1)。
利用一个指数函数的表,通过插值的方法求出差分的自然对数 y=Ln(I(t))。
用 t 和 y 做线性回归,得到 y = k * t + b
衰减时间 τ = - 1 / k


这是实验结果:

“精确”解为:3204.81
这个算法的解为:3239.07
相比“精确”解,精度的误差比原来的扩大了 1.07% 。
这个误差水平是否能接受不好说。
如果温度精度要求为 0.1°C,这个精度水平超标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7
Jack315| | 2021-3-9 13:45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差分,还是积分(求和),都包含了这个假设:
噪声平均水平不变。

这个假设现在还不能排除不成立的可能。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ack315 2021-3-9 14:02 回复TA
@〽️〽️〽️ :确实如此,只有在整个测量系统都确定后,才能确定噪声究竟是什么情况 。 
〽️〽️〽️ 2021-3-9 13:58 回复TA
但是噪声是硬件带来的,现在我硬件还没确认好,所以也不能100%说是变动的 也许硬件都OK了,温度怎么变噪声始终40-45恒定值 
〽️〽️〽️ 2021-3-9 13:57 回复TA
噪声会随温度变化 有变, 我实测现在是 0-80°C大约40-45 150~200大约60-70 ,负温时 大约40左右 
58
Jack315| | 2021-3-9 14:00 | 只看该作者
量具:Fluke 1552A

Fluke 1552A 用户手册.pdf (799.49 KB)

技术指标:


这是有能力测量 0.01°C * 10 = 0.1 °C 精度要求的量具。

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含意:


分辨率是精确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59
Jack315| | 2021-3-9 14:05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这个图说明了测量系统的变异源:



LZ 在设计的是一个量具。后续都要根据上图逐项进行考察。

顺便问下:
这个是以后要批量生产的还是公司自用的量具?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0
叶春勇| | 2021-3-9 14:0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公式推导:这个测温度,不需要拟合的,找到温度与测量出来的I值对应就行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ack315 2021-3-9 14:34 回复TA
@叶春勇 :好的 
叶春勇 2021-3-9 14:29 回复TA
@Jack315 :我说的是算法,已经最精简了,至于准确度,精确度,你跟楼主讨论。 
Jack315 2021-3-9 14:16 回复TA
@叶春勇 :校准是测量系统中关于“准确度(偏移)”方面的工作。还有精确度、稳定性、线性、再现性……都需要通过拟合的过程才能得到结果的。 
叶春勇 2021-3-9 14:12 回复TA
@Jack315 : 已经数学推导,发出来了,至于精度和准确度的问题,是校准的事情。 
Jack315 2021-3-9 14:10 回复TA
你的结论无法让我信服。作为量具,需要给出准确度和精确度指标。这是计算出了“测量值”,量具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究竟是多少呢。没有这两个指标,如何知道“测量值”的偏差/误差有多少呢?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