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放] PhotoDiode运放不理解的地方

[复制链接]
15928|280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用的这个Fluke 1552A

另外关于0.1   概念, 是这样的 设备要求温度  25.2  25.3 25.4 ....这样。  
如果0.5 只要22.5,  23  , 23.5 即可     当0.5的时候要求tao值稳定性降低些也没问题,也就是硬件不完美实际也可以

但要求0.1时, 光纤探头至于恒温箱内, 保持 23.1  这样比如1分钟,  老外用同样的电路+EFM32G处理器是可以做到的。

评论

你也能做到 0.1°C。关键是设计要做对了才行。  发表于 2021-3-9 14:12
Jack315 发表于 2021-3-9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给 LZ 参考:

《六西格玛设计(DFSS)案例 —— 三角波发生器》
[https://]
bbs.21ic.com/icview-1709808-1-1.html
先把硬件搞定。

评论

OK!谢谢  发表于 2021-3-9 14:43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9 15:33 编辑

网上找到的 一些算法,请几位模拟老师 来指导分析下。
https://wenku.baidu.com/view/989961d3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9.html

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早日做稳定,再次感谢 指导帮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处理多指数荧光信号问题不大。  发表于 2021-3-9 18:02
LM算法不错,我用的比较多,收敛速度快,稳定。关键就是求雅可比矩阵J,已经有模型了,求雅可比矩阵很容易。然后求JJ=JT*J EE=J*E 最后解方程 (JJ+uI)*dX=EE求dX, X+=dX ,重复以上步骤几次就可以了。u要仔细调!!!  发表于 2021-3-9 18:00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Jack315 发表于 2021-3-9 14:40
推荐给 LZ 参考:

《六西格玛设计(DFSS)案例 —— 三角波发生器》

67楼,请大师帮忙分析下 网上提到的方案,谢谢!
叶春勇 发表于 2021-3-9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21-3-9 15:28
网上找到的 一些算法,请几位模拟老师 来指导分析下。
https://wenku.baidu.com/view/989961d33e1ec5da50e2 ...

双指数模型,怎么弄的?

评论

@〽️〽️〽️ :我的理解是当作二阶系统,或n阶系统,但是会得出好几个tao,然后通过这几个tao跟温度对应,倒是没想通。有点像系统辨识,一阶系统的拟合,我是研究过,二阶的,要用matlab系统辨识工具箱  发表于 2021-3-9 15:44
我的理解是 这个感温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衰减其实并非单指数模型衰减,是双指数的, 具体为什么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发表于 2021-3-9 15:36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9 16:43 编辑

运放的IN+ ,这里分压后,只有0.033V, 这样低的电压输入IN+  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IN-  只能接收非常小的电流,跨接放大不够大吗?

看资料理解了 在运算放大器的非反相输入端施加一个偏置电压,以防止输出端饱和负电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9 16:56 编辑

4095 是3.3V
0       是0V
噪声现在45左右

实际是这个偏置电压0.033V是吧,     45换算电压  45/4095 *3.3V=0.036V     基本一致

当温度变化厉害时,实际就是LED发光的DAC调节变动电流大时, 这时候VCC 3.3干扰大了, 导致这个45 变成了 60-70, 是这样吧?  就是G段采集的噪声 一般都是45样子, 有时60-70

还有就是产品 用铜皮包起来接GND后 ,这个偏置电压 输出甚至42-45 这么小的值 变动, 影响到最后tao值 也是异常稳定。 如果不用铜皮包起来接GND, 那tao值实测 是不稳定,老外做的是这样 必须铜皮包起来接地才能用


当电源干扰大的时候  其实就是DAC 30ms周期内不停的调节电流,加大减小 电流时  更明显些

yjmwxwx 发表于 2021-3-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找了本书,我不懂英文自动翻译看了看不知道有没有用第11章机械翻译

原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谢谢,参考看看  发表于 2021-3-9 17:17
Jack315 发表于 2021-3-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21-3-9 15:28
网上找到的 一些算法,请几位模拟老师 来指导分析下。
https://wenku.baidu.com/view/989961d33e1ec5da50e2 ...

这是假定模型为多个指数的和,是用于高精度荧光寿命的测量中的,貌似与你的应用有差别。
另外,这个这个算法计算量比较大,单片机貌似也干不了。单指数模型应该是比较适合你的应用的模型。

也试着找了点资料学习一下:

这个文档里提到了荧光寿命与温度的关系(模型)。
可以参考下。

荧光寿命的对数与温度成线性关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论

太复杂的确实不行,采样完成后 ,最多3ms必须全部计算完成,这对于ln这些计算是越少越好, 多的话,modbus 串口 被阻塞 接收就不好了  发表于 2021-3-9 17:51
Jack315 发表于 2021-3-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yjmwxwx 发表于 2021-3-9 17:15
网上找了本书,我不懂英文自动翻译看了看不知道有没有用第11章机械翻译

原版

11 章提出的这几个方案都值得考察下。
叶春勇 发表于 2021-3-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锁相放大器的方案,用正弦波,估计相应速度更慢,检测微弱不变化的信号首选。这个衰减信号变化很快的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15 17:15 编辑


1组是 产品外壳包铜皮后接GND, 非常稳定,一直保持一个温度, 可以看到decay time 就是tao值 变化很小

另外一个是 外壳包铜皮后 没接GND ,看到 稳定性很差。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15 17:15 编辑

这是tao和温度的 modbus输出数据,常温下 手握---手离开, 全程0.1°C分辨率输出
叶春勇 发表于 2021-3-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21-3-9 20:23
这是进口产品, 外壳铜皮接GND后, 效果惊人

看看完美的曲线,我也一定要做到一样!

把进口的pcb,给拍个照片,给我们学习一下

评论

80楼  发表于 2021-3-9 22:39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15 17:13 编辑

这个进口的 老外弄了一层环氧一类的坚硬的东西 基本也看不到什么,只能看个大概器件位置

最后一张是光学结构,这部分不涉及电气特性
银色接头金属的, 黑色塑料的, 这个塑料和内部PCB是隔离的,这款是进口的老外产品
但是黑色用金属包起来后接GND 就非常稳定得到tao,否则也是不稳定的
这是什么问题导致的呢?

我是重新设计了硬件,代码没有可参考的,全部重头写的,目前 包铜皮和不包同皮都是 tao   不满足稳定

只能C1值加大到33pf后才能满足 基本稳定tao 小数点变动, 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 不同长度的光纤传感器 会测出完全不同的温度值。
应该和这个C1加大后有关, 这也是我开贴一开始问的

然后很多热心的大师都来指导  改进我的算法和电路,由于我水平有限,只能慢慢花时间,我会一个一个去验证和消化这些提供的帮助指导知识点

评论

这里我设计的没有加环氧树脂,是不是运放 CPU 这里受潮 或者什么会导致高精度不准,所以加环氧? 密封了可靠更强?  发表于 2021-3-9 22:52
Jack315 发表于 2021-3-9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PhotoDiode运放不理解的地方

〽️〽️〽️ 发表于 2021-3-9 22:40
这个进口的 老外弄了一层环氧一类的坚硬的东西 基本也看不到什么,只能看个大概器件位置

最后一张是光学结 ...
只能C1值加大到33pf后才能满足 基本稳定tao 小数点变动, 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 不同长度的光纤传感器 会测出完全不同的温度值。
应该和这个C1加大后有关, 这也是我开贴一开始问的
能不能晒晒不同长度光纤传感器的测度数据?最好有说明测试条件。

评论

@Jack315 :这款进口的产品,老外从设计2003年开始设计当时只能2°C 分辨率,改了十几年一代一代升级到现在 稳定到 精度0.3°C , 分辨率0.1°C . 用很少的器件实现。 当然他们有另外一款DSP+定制ADI芯片的 高端产品 精度还要高,这个好几年前就实现了。  发表于 2021-3-9 23:40
@Jack315 :是的,但目前受限于进口产品的思路,他们是必须设置一个默认点3000。 有些比如20米长的光纤,无论如何都达不到3000的,可以设置2000。 这是一个可设置参数。一旦设置了,系统就会按着设置值跑,因为寄存器里可以看到这个 设置值3000, 或者2000, 它以±1%的误差 恒定出现  发表于 2021-3-9 23:36
@〽️〽️〽️ :没有现成的数据就不要了,等以后硬件、软件都搞定后再来。测温时,好象不必一定要 3000 的那个固定值,因数荧光寿命时间与光强无关。只要时间等间隔的采样数据就行。至于光纤不同长度对光强的影响,应该有一些方法可以解决的。也是等以后再来试验。  发表于 2021-3-9 23:24
这个是这样的,不同长度的光纤我可以搭建出来测下数据 情况是如下: 30cm~10米的不同长度, 在相同温度下测 肯定是温度一样的,比如都是测的25.2°C 唯一不同的就是 DAC输出, 10米的必定要DAC输出大,这样LED发光强了,才能在关闭LED后等待固定的us时间抓到3000那个ADC值。随后 里面怎么采样怎么算法的进口的我就不得而知了,没有源代码。  发表于 2021-3-9 23:08
 楼主| 〽️〽️〽️ 发表于 2021-3-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 于 2021-3-15 17:14 编辑

下图是我设计的硬件及程序 输出到PC的值

左边是外壳包铜皮接GND时的噪声值         右边是外壳没有接地时的噪声值


我现在比较在意纠结的是,为什么老外的进口产品塑料外壳用金属包起来用一根线接板子GND地就稳定不包老外进口的也是很不稳定。

而我设计的产品 硬件包与不包铜皮 接GND, 对稳定性一点都没影响,实际看30ms采用噪声时包铜皮接GND后,明显噪声小了很多。

这是否涉及到EMC 一类知识点,还是软件里过滤算法的问题, 还请各位大师帮忙指导下,谢谢!

评论

这个“噪声”看起来是个周期信号,频率目测为 2.2 Hz。想像不出来这个“噪声”来自哪里。  发表于 2021-3-9 23:27
叶春勇 发表于 2021-3-9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21-3-9 22:40
这个进口的 老外弄了一层环氧一类的坚硬的东西 基本也看不到什么,只能看个大概器件位置

最后一张是光学结 ...

四层版,中间的电源层和地层不乱走线,硬件改进空间应该不大,元件不多。看来应该是软件算法差距,我还以为你有代码呢。

评论

90楼 ,有更新资料,谢谢!  发表于 2021-3-10 23:14
好的。 是的,目前是 四层 TOP GND 3V3 BOT 中间内电层 基本完整的  发表于 2021-3-9 23:19
Jack315 发表于 2021-3-1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ck315 于 2021-3-15 17:33 编辑

内容已删除。

评论

@〽️〽️〽️ :哦,目测不准的  发表于 2021-3-11 13:33
是4~5mm,实物也是  发表于 2021-3-11 13:27
Jack315 发表于 2021-3-1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将 C1 改为 33pF, C5 改为 330nF 试试看采样是否稳定。

fc = 1 / (2 π R1 C1) = 1 / (2 π R4 C5) = 482 Hz

评论

@Jack315 :呵呵,增加两个电容,再增加一个矫正工位,可行。  发表于 2021-3-11 10:31
@不奇怪 :由于单片机的资源所限限,现在也不考虑数字滤波。在软件里频谱的混叠也不准备修复,而是通过校准来进行修正。在以后 LZ 考虑数字滤波的时候,或许可以考察下在没有模拟 LPF 的情况下,性能究竟是否会受到影响。估计这应该是 LZ 下一代产品里要考虑的事了。  发表于 2021-3-11 09:07
@不奇怪 :感谢大侠的参与,望能发贴详述。以目前情形看,在极点对应的频率设置过大时已影响到了正常测温,就是 LZ 说的不稳定。采样保持后信号(包括噪声)频谱必然发生混叠。SAR ADC 前加 LPF 貌似是提高 SNR 的常规操作。如果没有这个LPF,测温的精确度(分辨率)可能会受到影响。  发表于 2021-3-11 09:00
@Jack315 :本来像这种尖刺型的干扰,软件可以通过时域滤波去掉,现在你先用硬件做频域滤波,使得软件时域滤波变得非常困难。同时修复频谱混叠其实就是频域滤波的逆运算,何必呢?----非常费时且不必要。  发表于 2021-3-11 08:06
@不奇怪 :后续对电路(包括软件)还要进行改善的。现在先能基本“正常”工作。通过实验对系统有个初步的认识。  发表于 2021-3-10 13:24
不能用滤波去除噪声 ,会改变荧光衰减指数。改变c1 c5时间常数增加660uS,而且增至少两种伪信号。  发表于 2021-3-10 12:50
@〽️〽️〽️ :硬件先就这样。现在试验在同一温度下,不同光纤长度的测温。时间等间隔,要求有用 FLUKE 1552 测量的温度、光纤长度、ADC 读数。具体实验参数一会儿发出来。  发表于 2021-3-10 09:51
试了下,是稳定的,但是 C5改大后 出现不同长度的光纤,测温相差甚远,有5°C以上  发表于 2021-3-10 09: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