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km2008 于 2014-4-2 12:50 编辑
【EMC原创】硬件设计和EMC常见误区,网友Evnama的激情原创。
大纲:
1 品质过剩。为了追求一些不必要的参数,而花费更多的成本。
2 不会引导客户。认为客户的要求就是铁律,不能讨论。
3 迷恋前者经验/或是保留自己的经验
4 迷恋书本/崇尚数学推导/ 有必要吗?
5 专业知识不系统。 只了解自己做的这个小“模块”,不能放在系统中讨论。
6 对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法规/行业规范/ 不了解,研究不深。 容易被竞争对手牵着走,没有创新,
7 相关的结果 数据化 报告化。 很多新入行的朋友,平时不注意结果的数据化,报告化,只注重结果,这样注定你只是漂在上边,永远不会有沉淀。
本帖最后由 Evanma 于 2014-4-1 17:52 编辑
扳着指头算了下,从2004年大学毕业到现在,10年了,正好把手指头数完,经历了几分工作,但是都离不开技术范畴,即使现在做销售了,最喜欢的还是以Design in的方式去做。10年,经历了万用表/LCR-示波器-频谱仪-网络分析仪-阻抗分析仪-Smartbit-EMI暗室设备-时域分析仪-浪涌测试设备. 做的多了,看的多了,见的多了,就发现一些常见的误区,其中有些就是太常见了,以至于大家对这种误区已经默认了,现在泛泛的总结下,也为自己走过的路做下记录。
按照国际惯例,先介绍为啥会对EMC感兴趣
最早对MEC发生兴趣,是刚毕业没多久,作为新手硬件助理工程师,还处于协助工程师处理产品的的阶段,有一天,ME工程师提交了一份工程变更申请给我,内容是因为冲压磨具发生异常,造成用来接地的铜皮宽度由原来的5mm变成了3.5左右,我就想,铜的电导率多高啊 只是提供接地路径,肯定没问题了,我签了ECR,等我经理审批,下午,经理把我叫过去,说不能这么贸然下结论,你去把2中铜片拿过来,我们去测一下,于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高频仪器,阻抗分析仪,HP 8系列的,非常老的设备,(据说进口时是做了海关备案的,怕做武器使用) 校准好设备,测试了2钟铜片在500M频率下的阻抗,5mm的阻抗大概都在5欧姆多一点,而3.5左右的则上升到25欧姆左右,这个铜片是用来连接某个通讯模块的地到PE的,于是我认识到了问题,接地阻抗变大,能量很有可能会辐射出来,于是我拒签了那份ECR,于是,我开始研究各种高频现象和EMC设计。
先大概列个提纲,因为要全部写出来,估计要写很长。慢慢回忆,慢慢写!
1 品质过剩。为了追求一些不必要的参数,而花费更多的成本。
1.1 从研发的角度来看,品质过剩意味不了解客户和市场需要什么,或者说需求不明确,说的更明确一些,就是增加了客户或者市场不需要的功能。
譬如前几年流行的功能合一的产品,带播放器的电视,带机顶盒的电视,这些产品已经超出了受众对电视的需求,再譬如说某ESD TVS器件商标称 接触15KV,空气25KV,譬如某方案公司,推广的LAN 保护方案标称可以通过10/700uS 10KV, 或者8/20 2欧姆测试。这些都是典型的研发品质过剩,公司需要为这些比必要功能或者参数付出更多的成本。
1.2 从销售的角度来看,品质过剩意味着不符合市场需求,恶意参数竞争,把高成本转嫁给客户,这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做法。例如,到目前为止,还有人经常在论坛推广LAN 端口三端气体放电管的方案,还有人为了多卖一个器件,忽悠客户TVS要串联一个电桥,确殊不知,现在的TVS结电容都可以做到1pf以下,某ESD防护TVS在USB2.0上应用,某品牌销售卖给客户的是0.5pf的高分子材料TVS。 这些都是属于典型的销售品质过剩。
注意品质过剩和创新意识的区别,就像集成机顶盒的电视 和带米饭口味选择的电饭煲的区别,前者被市场淘汰,后者的市场确在增长,看不出区别的同学请私聊,嘿嘿!
2 不会引导客户。认为客户的要求就是铁律,不能讨论。
客户的要求是铁律,不能讨论吗? 很多做市场和做研发的同学都这样认为,其实不一定。在很多时候,客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亲身经历过的案例,某天,客户需要一个带两层屏蔽壳的接口模块,并且给出了设计概念和预报价,非常有诱惑力,按照常理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应用,经过多次的沟通,客户是用来做家庭多媒体设备传输和控制用,其线路可能会走到室外,于是要考虑浪涌的问题,且他们的设备没有对应的浪涌标准。经过引导,客户放弃了原始概念,而采用放电管泄放的方法来实现其要求,并结合IEC相关规范,建议了浪涌的波形和内阻,经过测试,符合客户的预期要求。此举为客户节约了大量的磨具费用,且缩短了客户的新产品周期,并且提高了我们产品自身的毛利率,达到双赢的局面。这个客户是欧洲奢侈品家电第一品牌 B&O.
某日,某客户需要网口浪涌防护方案,且要求过10/700uS 6KV的差分电压,可以做吗? 完全可以做,就单个防护方案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客户这样要求合理吗? NO,根据各种规范/标准和双绞线传输原理,不可能出现这么高的差分电压,经过与客户的沟通与引导,客户降低标准到世面上常规的2KV。这个客户是台湾第一大集成连接器生厂商。
接收到客户需求的时候,可以审视一下,为什么这样要求,合理吗? 符合规范吗? 如果有疑问,请不要马上埋头干,先把疑问弄清楚,这样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迷恋前者经验/或是保留自己的经验
3.1 关于对待前辈的经验,非常赞同小白观点。尊重但是不迷信。
需要知道,EMC技术/方案/器件各种因素也都是不断有新要求,新挑战。新技术出现,前辈的经验你要理解,但是最好带着质疑的态度去处理,如果自己能动手验证,并且能推出自己的结果,那再好不过。你不但要知道被为什么这样用,并且最好能结合新技术/新方案来改善原有的方案。你的前任或者上司的经验,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作为新入行的同学,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不能全盘接受,否则,遗骸终身!如果你不信,去市场上买几个SPD回来,拆开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方案,很多使用的方案都是2008年以前的方案,这些都是经验,是结合那个年代的方案,可以知道原理,但是请不要传承,因为弊端太多了。
3.2 关于保留自己的经验
可能是受中国人传思想的影响,如果猫把爬树的技能也教给老虎,那么老虎就会吃掉师傅。我刚入行的时候,遭遇这中情况非常严重,世界第一电脑外设品牌的ODM工厂(台资),他们只会教你一些非常皮毛的东西,不愿意把一些技巧教给你,记得我的经理会用VB写键盘测试程序,这个工作只有他一个人做,全部工厂的测试程序都是出自他的亲历亲为。我知道这是个非常关键的技能,所以我非常感兴趣,我主动问他,主动自己调试代码,我甚至把我写的程序展示给他看,希望他能给我一些建议,从这之后,他就开始有意的疏远我,把我调到另外一个产品系列,等冷处理,冷压力。最终,我还是自己把那个程序完成了,我也不想再在那个地方呆了,走人。
我的第二个经理,就是我帖子里刚开头提到的那个经理(美资/世界500强) 他是一位非常开明和有技巧的前辈,你去请教他问题,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是他会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理论支持是什么,你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试验/测试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你是一个勤快的人,一定会完成这些额外的工作的。在你得出结果之后,他会让你写一个含有数据结果的报告给他,他会就报告你很多的建议和指导,如果他觉得报告很出色,他会马上召集整个team成员,开一个小的经验分享会,他会介绍说,Evan今天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试验,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果,我们大家感谢他。这样子会鼓励大家相互分享结果,让你自己有点小成就感,并且在分享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会提出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你又把问题仔细的复习了一遍,就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大家都非常尊重他,他不会把我们当威胁,我们谁也从来没想过要取代他。
说这么多,总结一下就是,吝啬的不愿意传承经验是非常让人唾弃的,但是也请尽量不要把结果直接告诉新手,这样会让他失去动力,有技巧的,引导式的传承经验,是最好的方法。
4 迷恋书本/崇尚数学推导/ 有必要吗?
5 专业知识不系统。 只了解自己做的这个小“模块”,不能放在系统中讨论。
6 对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法规/行业规范/ 不了解,研究不深。 容易被竞争对手牵着走,没有创新,
7 相关的结果 数据化 报告化。 很多新入行的朋友,平时不注意结果的数据化,报告化,只注重结果,这样注定你只是漂在上边,永远不会有沉淀。 |
给大家看看大纲,如想了解详情请关注:http://bbs.cntronics.com/thread-232884-1-1.html
目前网友已经发布了前三条内容,接下来网友会持续更新,想了解更多请关注电子元件技术网的EMC/EMI论坛版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