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汇集网友智慧,解决技术难题

  • wenzhiming23 回答了该问题

    什么是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科技概念,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进而让其拥有智能化的功能。智能化之后,硬件具备连接的能力,实现互联网服务的加载,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具备了大数据等附加价值。智能硬件是一个科技概念,指通过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对传统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而智能硬件移动应用则是软件,通过应用连接智能硬件,操作简单,开发简便,各式应用层出不穷,也是企业获取用户的重要入口。改造对象可能是电子设备,例如手表、电视和其他电器;也可能是以前没有电子化的设备,例如门锁、茶杯、汽车甚至房子

    895浏览 1回复 24关注
  • tuxingsun12 回答了该问题

    人脸识别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当摄像头采集到我们面部信息之后,要对我们的面部进行处理,因为我们在录入面部信息的时候,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没有变化,环境的变化就会影响人脸识别的难度,所以图像要进行处理,这样机器或者手机才有可能识别出我们的面部信息从而实现手机解锁。机器或者手机进行图像处理时,需要核对面部器官的几何形状和器官之间的距离,完成上述操作之后,再和我们第一次录入的面部特征做对比,从而实现信息认证成功和手机解锁。人脸识别问题中x是图像,当然图像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是数字矩阵对应图像的像素点阵,比如1024×768等等,而每个像素点是用数值来表示RGB或者黑白灰,不同的图像所对应的数字矩阵是不同的,但在数值分布上会呈现出一定的特征,比如人脸和五官,不管出现在图像中的哪个位置,对应的数值都会有一定的规律。

    1258浏览 1回复 24关注
  • yizhan456 回答了该问题

    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哪个更好一些

    指纹锁的核心技术——指纹识别的创造原理,是根据每个人的皮肤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呈现唯一性且终生不变,依靠这种唯一性和稳定性,我们才能对操作者的身份进行鉴定。采集对象主要是包括,纹形、模式区、核心点、三角点和纹数等肉眼可见的总体特征,和局部特征节点。人脸识别锁的核心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为“局部人体特征分析”和“图形/神经识别算法。”这种算法是利用人体面部各器官及特征部位的方法。如对应几何关系多数据形成识别参数与数据库中所有的原始参数进行比较、判断与确认。一般要求判断时间低于1秒。识别技术优缺点对比目前智能指纹锁的采集技术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智能指纹锁采集机器小型,性价比较高,扫描起来方便快捷。但缺点也显而易见,某些人或某些群体的指纹特征少,难成像,像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指纹不清晰,就会很影响体验。另外,每一次使用指纹时都会在指纹采集头上留下用户的指纹印痕,而这些指纹痕迹存在被用来复制指纹的可能性。目前智能锁人脸识别技术的还不是很成熟,存在譬如照片视频攻击,人脸识别过慢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会更加成熟,目前有企业能原创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已经达到98.52%,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

    1327浏览 1回复 24关注
  • zoroseo2020 回答了该问题

    人脸识别未来发展趋势

    创业开连锁干洗店有什么明显优势?独立经营的模式在前些年比较流行,也是很多经营者之选的开店方式福彩双色球https://1680380.com/view/fcssq/index.html

    1291浏览 2回复 25关注
  • vitohu 回答了该问题

    人脸识别到底安不安全?

    21212

    1107浏览 2回复 25关注
  • 便携手到老 回答了该问题

    华大HC32L110_F003_005开发板如何连接pc的串口进行uart的调试?

    为什么这个bug我没有发现呢?

    1688浏览 5回复 24关注
  • chunyang 回答了该问题

    芯片对于紫外发光强度来说有没有影响

    除非芯片暴露以至于被UV辐射到,否则无影响,封装材料已考虑到完全遮蔽UV辐射。

    1152浏览 3回复 22关注
  • GODMI 回答了该问题

    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哪些

    研究目标是用机器,通常为电子仪器、电脑等,尽可能地模拟人的精神活动,并且争取在这些方面最终改善并超出人的能力;其研究领域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自动定理证明、推理、模式识别、专家知识系统、智能机器人、学习、博彩、自然语言理解等等。模式识别可能是人工智能这门学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简单来说,模式识别就是让电脑能够认识它周围的事物,使我们与电脑的交流更加自然与方便。它包括文字识别(读)、语音识别(听)、语音合成(说)、自然语言理解与电脑图形识别。现在的电脑可以说是又耸又哑,而且还是个瞎子,如果模式识别技术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并应用于电脑,那我们就能够很自然地与电脑进行交流,开也不需要记那些英文的命令就可以立接向电脑下命令。这也为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它能使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当中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机器人了其实机器人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各种外型的智能机器人,还包括一些用于工业生产的、用于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在制造只有某一种功能的机器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研制一种多功能、人性化的智能机器人,还需要不少时间。到了那时,我们在科幻片中看到的人类与机器人的矛盾不知会不会成为现实。

    980浏览 1回复 26关注
  • hwj66 回答了该问题

    智能电网行业的热门领域有哪些

    特高压特高压在我国能源输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交流特高压”还是处于争论当中,国家电网依然**对特高压电网保持高投入,对特高压的发展保持着高信心。截至目前,中国特高压电网已完成一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和两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共达到4633公里,有两条在建的交流和两条直流线路,达6412公里。而今,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已成功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标准,在国际技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高压的发展同时在不断带动相关设备的业绩增长,未来,特高压将继续在智能电网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微电网微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作为可再生能源多点分散接入配电网的技术支撑,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微电网也不断受到亲睐。尽管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的两到三年微电网仍会处于试点阶段,但不能妨碍微电网的发展。随着国家加大对智能电网的投资力度,微电网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微电网技术不断成熟、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储能产业发展以及未来化石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微电网将得到爆发式增长。智能电表中国是电能表生产大国,目前感应式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和智能化电能表等主要产品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据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国内总产量达到1.1亿只,其中智能电表占据过半份额。国家电网公司最新招标数据显示,2015年前国网2.3亿只智能电表的招标计划已完成,未来智能电表市场增量将转移至农村电网。目前,我国智能电网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对智能电表也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十二五”期间是智能电表的核心更换期,由于智能电网还处于初级试点阶段,智能电表渗透率还很低。但是从长远来看,根据一户一表估算,中国安装智能电表的新装需求总量约5亿只,在2020年前全国用户电表转换为智能电表,估计投入的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

    1210浏览 1回复 23关注
  • 仙儿呀 回答了该问题

    国内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输电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配用电领域的智能化应用研究也在积极探索之中。2007年,华东电网公司启动了以提升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为目的的智能互动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了高级调度中心和统一信息平台等智能电网试点工程。2008年,华北电网公司也开始进行智能电网相关的研究和建设,致力于打造智能调度体系,搭建智能电网信息架构,研发清洁能源关键技术,为建设智能输电网奠定基础。上海市电力公司也相继开展了智能配电网研究,重点关注智能表计、配电自动化以及用户互动等方面。同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智能电网研究机构,对相关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2009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一系列有关智能电网的重要课题研究,通过积极探索国内外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动态,分析建设中国特色智能电网的技术婴求,调研中国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揭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内涵与特征,制定了发展目标、技术框架体系与实施计划等。除此之外,家电网晋东南-南阳.荆门lo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南方电网云南.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相继投入运行,实现了我国在具有长距离、大容量特征的特高压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构建了智能电网的坚强骨干网架,为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2009年5月21日,在北京召丌的”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内涵,是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括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化电网。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与此同时,家电网公司公

    1199浏览 1回复 23关注
  • baijing234 回答了该问题

    智能电网的特点是什么?

    (1)坚强。在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仍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而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在自然灾害、极端气候条件下或外力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确保电力信息安全的能力。(2)自愈。具有实时、在线和连续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强大的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以及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3)兼容。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合理接入,适应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接入,能够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并提供对用户的增值服务。(4)经济。支持电力市场运营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集成。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益化管理。(6)优化。优化资产的利用,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7)自愈。能够自动检测、分析故障,实现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8)坚强。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或人为的外力破坏,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9)互动。用户将和电网进行自适应交互,成为电力系统的完整组成部分之一。(10)优质。提供2l世纪所需要的优质电能,用户的电能质量将得到有效保证。

    1364浏览 1回复 25关注
  • jiangnan666 回答了该问题

    什么叫智能电网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中国的智能电网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现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1、电网数据可视化在智能电网中,通过分析包括调度、输配电、发电和用户信息等大数据(这些数据大都是实时并且高度信息化集成的),通过软件实现实时可视化运算分析,可以全面完整地展示电网运行状态中每一个细节,为管理层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依据。2、电网负载趋势预测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分析电网负载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展示全网实时负载状态,可以预测电网负载变化趋势。并通过综合性的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电能损耗,使得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3、设备故障趋势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电网中故障设备的故障类型、历史状态和运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预测电网故障发生的规律,评估电网运行风险,可以实现实时预警,让技术人员提前做好设备维护和检查工作。4、电网实现自我修复在智能电网中,将电网中的故障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从电网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几乎自动化的状态下(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实现系统自我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做到几乎不中断对用户的供电服务。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这和智能电网的自我修复很类似。结合上两条的预测,电网系统可以进行持续自我预测,当发现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故障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纠正。

    1145浏览 1回复 24关注
  • ppba223 回答了该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1)军事应用WSN具有可快速部署、可自组织、隐蔽性强和高容错性的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在军事上应用。利用WSN能够实现对敌军兵力和装备的监控、战场的实时监视、目标定位、战场评估、核攻击和生物化学攻击的监测和搜索等功能。通过飞机或**弹直接将传感器节点播撒到敌方阵地,就能够非常隐蔽且准确地收集战场信息。2)农业及环境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及环境应用包括:对影响农作物的环境条件的监控(精细农业监控),对鸟类、昆虫等小动物运动进行追踪,海洋、土壤、大气成分的探测,森林防火监测,污染监控。降雨量监测,河水水位监测,洪水监测等。3)医疗护理随着室内网络普遍化,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疗研究、护理领域也大展身手。主要的应用包括远程健康管理、重症病人或老龄人看护、生活支持设备、病理数据实时采集与管理、紧急救护等。4)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将住宅中各种家居设备联系起来,使它们能够自动运行,相互协作,为居住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和舒适。在家电和家具中嵌入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网络与Intemet连接在一起,将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方便和更具人性化的智能家居环境。利用远程监控系统,可完成对家电的远程遥控。5)智能交通应用智能交通监测系统采用声音、图像、视频、温度、湿度等传感器,节点部署于十字路口周围,部署于车辆上的节点还包括GPS全球定位设备。汇聚节点可以安装在路边立柱、横杠等交通设施上,网关节点可以集成在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器内,专用传感器终端节点可以填埋在路面下或者安装在路边,道路上的运动车辆也可以安装传感器节点动态加入传感器网络。通过信号控制器的专有网络,将所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交管中心作进一步处理。

    1355浏览 1回复 24关注
  • 马飞飞飞飞 回答了该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是什么

    1)大面积的空间分布比如在军事应用方面,可以将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在战场上跟踪敌人的军事行动,智能化的终端可以被大量装在宣传品、子弹或**弹壳中,在目标地点撤落下去,形成大面积的监视网络。2)能源受限制网络中每个节点的电源是有限的,网络大多工作在无人区或者对人体有伤害的恶劣环境中,几乎不可能更换电源,这要求网络功耗小,以延长网络的寿命。而且要尽最可能节省电源消耗。3)网络自动配置,自动识别节点包括自动组网、对入网的终端进行身份验证泐止非法用户入侵。相对于那些布置在预先指定地点的传感器网络而言,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借鉴Adhoc方式来配置,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套合适的通信协议保证网络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行。4)网络的自动管理和高度协作性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处理由节点自身完成,以数据为中心的特性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又一特点。每个节点仅知道自己邻近节点的位置和标识,传感器网络通过相邻节点之间的相互协作来进行信号处理和通信,具有很强的协作性。5)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快传感器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很快,这对网络各种算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此外,如果节点具备移动能力,也有可能带来网络的拓扑变化。

    1164浏览 1回复 24关注
  • panweibo456 回答了该问题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和联系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关系就像父亲与儿子的关系,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新生代,是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覆盖范围上来看,物联网的覆盖范围比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大得多。从主要作用上来看,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人能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换信息,为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物联网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帮助人类管理物。如果将地球比作人类的家,那么物联网就是为人类管理家中大小物品的的情况下,物联网可以让物与物之间自动交换信息,并对物品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区别在于,互联网是直接服务于人类,而物联网是间接服务于人类。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的实现相对困难,因为互联网服务过程由人类直接参与,由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对互联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解决,但是物联网却脱离了人的直接参与,物体出现的问题也全部由人工智能进行分析、管理和纠正。但是人工智能远远没有人脑灵活,所以,一些特殊性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从复杂性来说,物联网比互联网更甚。未来,物联网的应用远超互联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论在经济带动性上还是社会影响力上,都要比互联网的作用更强、更大。互联网解决了人类的沟通问题,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胡同和共享,物联网不仅沟通了人与人,还沟通了人与物、物与物,利用物联网开发技术,人类可以实现对物的智能管理和智能决策控制。2、互联网的终端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利用这些互联网终端,人们可以看新闻、看电影、发邮件、收邮件、买股票、买基金、订外卖、订机票等等。这些终端与互联网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有线连接,也可以是无线连接。而物联网的终端是无数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连接成网,并通过汇聚节点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其主要连接方式是无线连接,这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利用读写器连接RFID芯片和控制主机,二是通过控制节点连接控制主机和互联网。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

    927浏览 1回复 24关注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