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运放]

论放大电路的修养

[复制链接]
楼主: OTB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201
OTB|  楼主 | 2018-5-14 23: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OTB 于 2018-5-14 23:04 编辑

学术界及其领导下的产业界。

谢谢大家1

以及教科书的受害者们,就会捣鼓“4558类的放大电路”。

而且还妄图用“电流元负载”来提高“开环放大倍数”。

Well,提高放大倍数,不是用“电流元负载”,而是多级放大。

电流元负载,存在诸多问题。

事实上,学术界及其教科书受害者们,连放大电路的设计的门都没有找到呢。

如果你会设计多级放大,那么你就不可能去使用“电流元”负载。

你们的4558类的设计,太小儿科了。

然而,本大师也不得不说:任何科技创新,都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

任何人都无法违背这个客观规律,谁违背,谁就只会设计4558类的放大电路。

西方学术界以及能理解西方科技的东方亚裔精英们(但肯定不包括中国人,因为你们还远不够成熟,甚至都远远不如你们的邻居印地安),都在等待“天才人物”的出现,这是合理的,因为,当今的学术界的的确确早已“黔驴技穷”。

天才人物的出现,也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你无法预知天才人物何时以及如何出现。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02
OTB|  楼主 | 2018-5-14 23: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TB 于 2018-5-15 22:58 编辑

数学问题在于。

谢谢大家!

方程可以列写出来,但解不出来。

方程的确大大简化了人们分析问题的过程,但也正如用计算器计算一样,是“不动脑筋”的做法。

以至于人们都满足于能列出方程,就认为问题解决了一半,以至于到如今可能数学界依然把解方程当作唯一的方法。

貌似庞加莱都曾经说过,微分方程已经不可能存在解析解,而工程技术人员则从来没有把数学家的话当回事,对于现实的问题的解决,虽然依然是一组方程,但工程技术人员压根不关心“精确的解析解”,不仅仅就是因为绝大多数方程得不到解析解的问题,而是即使数值解也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依然还是要“回到小学的数学解题方法中”。

虽然学术界大肆吹捧纯数学的作用,但纯数学真的对于生产实践无能为力。纯数学的无能导致数值计算方法的出现,而数值计算方法的最大应用就是仿真。

仿真依然无法进行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创造性的活动,毅然属于小学数学的思考方式,你得抓主要矛盾,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你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这正是学术界的书呆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学术界的书呆子们,还远不够成熟。

再次感谢大家1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03
phenixcxz| | 2018-5-19 16:55 | 只看该作者
大师这么吊,有没有什么作品让我们瞻仰瞻仰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04
OTB|  楼主 | 2018-5-25 2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TB 于 2018-5-25 23:29 编辑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05
OTB|  楼主 | 2018-5-25 22:29 | 只看该作者
那么850功放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

谢谢大家! 

其实“懂的人”早就都“知道”了。 

但商业功放还是很难从事850功放的真谛,虽然本大师可以肯定,即使从事放大电路的“专业工作者”,大部分在过去也不知道,如今的“教科书受害者们”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850功放的音质真谛就是:三极管的发射极不使用电阻。但商业功放,恐怕连本大师的世界一流从而无法被超越的功放设计,也不可能更不敢不使用发射极电阻,因为至少其可以提供一个可计算的“直流工作点”。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king5555 + 1 850长什么样子(拟人化了我),能否贴出电路图。
206
OTB|  楼主 | 2018-5-25 22:36 | 只看该作者
大环路反馈。

谢谢大家!

并非otala所谓的TIM失真的问题——即那个积分补偿电容导致了SR的大幅降低的问题,而是如果otala造就知道了850的设计,那么他就不会提出TIM的失真问题了,因为TIM的失真问题,从来不重要。Otala的TIM失真问题,可以认为是正确的,也的确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但音响的音质之谜,不在于TIM的SR大幅降低导致的失真问题。

大环路反馈,不应该使用三极管的发射极电阻,即使SR也会因为积分补偿电容而大幅降低,但这不是音质“变坏”的原因。

有比SR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大环路反馈中的三极管都不应该使用发射极电阻。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07
OTB|  楼主 | 2018-5-25 2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TB 于 2018-5-25 23:32 编辑

如果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都不使用发射极电阻。

谢谢大家! 

那么“真实的SlewRate”就大幅提高了。

但商业的电压型的运放,因为计算直流工作点的需要,不可能也不敢不使用发射极电阻。

如果没有发射极电阻,那么“冲击力”大幅提升,也就是SR大幅提升的意思,但这个SR不是通常人们计算的那个。

其音质效果就是饱满强劲有力的,虽然测试THD必定失真很大,但音响音质的音质效果,使用强劲和饱满有力来进行指标定义,而从来不是什么THD。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08
OTB|  楼主 | 2018-5-25 22:53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喇叭本身属于粗糙的大大咧咧模式。 

谢谢大家!

所以喇叭不适合用THD数值很小的功放驱动,因为这导致喇叭的音质效果过于“细腻和清晰”并且还可能很纯正,但人们通常的说法就是“单薄”,其实从“高保真的角度看”单薄没有什么不对的,因为高保真的效果就应该清晰和细腻——就是很单薄的意思。

因为喇叭是一个粗糙的器件,所以适合粗放型的功放,例如850之类的进行驱动——这就是大大咧咧的驱动模式,没有局部反馈,都是无局部反馈的大环路反馈模式,控制的精度不高,但音质效果“强劲饱满有力”——这就是人们耳朵所谓一能接受的指标。

从而,历史上的音质之谜的问题,被本大师彻底揭开。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09
OTB|  楼主 | 2018-5-25 23:04 | 只看该作者
所以的运放。

谢谢大家! 

都使用了发射极电阻。

一旦使用发射极电阻,那么SR的计算公式就变化了,不是教科书中的那个公式——因为教科书中的SR计算公式,也是不考虑发射极电阻的。

而现实的运放中的三极管都有发射极电阻,因此SR的计算公式不是教科书中的那个,事实上,使用发射极电阻的放大电路是否有SR的计算公式,都是一个问题——即发射极有电阻的放大电路,本身其实没有SR的问题。

因此,otala并没有发现真实的导致人们的耳朵不接受运放类放大器的音质效果的原因所在,虽然TIM的积分电容导致的SR降低也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因为,850的SR也不大,但还是远能为人们的耳朵所接受,而SR更大的商业功放,并没有达到人们的耳朵认可的如同850一样的效果。

而且850也没有使用“电流元”,这可能也是一个耐听的原因。

商业功放,一律都是电流元模式,电流元本身的精度不高,随时都是变化的,从这个角度看,电阻负载的放大模式,反倒比电流元的可能更准确,虽然从大环路角度看,高速高精度才是失真小的唯一因素。

但是粗糙的功放,与粗糙的喇叭更为匹配。

因此,这里的矛盾就是:放大电路的三极管的发射极电阻,本不应存在,但为了直流工作点的计算,以至于降低电流,不得不使用发射极电阻,而这个发射极电阻,不仅大幅降低了SR,而且真实的SR计算不应考虑发射极电阻。

因此,给发射极电阻并联一个足够大的电容,乃明智之举。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0
OTB|  楼主 | 2018-5-25 2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大师早就教导过。

谢谢大家! 

功放的设计与任何一件“乐器”的设计没有区别。

当然基波成分越足,则乐器的的音准越好。

但乐器的音色是通过谐波实现的。

没有任何2件不同乐器可以发出同一个音色。

除了Sxa和小提琴之外。

因为Sxa与小提琴的唯一区别就是:sax的音准不准,谐波成分很高,就是THD指标不好,但小提琴的THD指标很好,除此之外,Sax和小提琴的音色是一样的。

一个功放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音色。

这是通过谐波实现的。

但因为大环路反馈的缘故,THD指标过好,所以音色区别都不大。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1
OTB|  楼主 | 2018-5-25 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TB 于 2018-5-25 23:51 编辑

850功放。

谢谢大家!

是这个样子的。 




显然这个850的功放的设计者虽然是一个英国人,但依然是“深谙音响真谛之人”。

无论国人设计的850功放,还是这个英国人的580功放,发射极都没有电阻,这就是深谙音响真谛的典型症状。

如果英国人的这个功放,胆敢使用发射极电阻,那么将会立刻名声扫地。

没有发射极电阻,开环放大倍数大幅减小,精度大幅降低,但SR本质是提高的,而且大环路反馈,本应如此,大环路反馈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不应该使用局部反馈,为了更加“强劲”的效果——这才是人们的耳朵喜欢的效果,而不是高保真的“单薄”效果。

粗糙的功放配合粗糙的喇叭才是正确的。

精准的功放配合粗糙的喇叭,不出问题是不正常的。

三极管的指数特性,本来就是一个“谐波发生器”,为何不用来产生谐波呢?要知道,所有的乐器的音色都是通过谐波实现的。没有发射极电阻,谐波更加丰富,因为没有局部反馈。

强劲有力的效果,是因为,三极管的谐波够大,负反馈有不能即时准确克服导致的,这才是音响和乐器的设计理念。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king5555 + 6 Tr4射极?目前本坛最有贡献者是您本大师与x大。
212
OTB|  楼主 | 2018-6-12 18:18 | 只看该作者
商业音响。

谢谢大家!

不能说所有,但很多都是用“电容”来堆砌其“他们认为的可以被用户所接受”的效果的。

客观公正的“音响”可能也存在,但肯定不多见。

商业音响,是用“电容”,而且还是用“薄膜电容”来进行“声音效果”的“堆砌”的,而且可以肯定的就是,为了达到他们认为的“好的效果”,很可能还去“定做”薄膜电容。

然而可但是。

只有“电解电容”,到目前为止才是唯一的能算作电容的东西。 

MLCC这个学术界发明的玩意,连容量都不敢在MLCC电容上标注,就是学术界对于自己的玩意,没有任何信心的体现。

然而。

MLCC电容的音质效果,居然接近“电解电容”。

那么毫无疑问,在本大师的教导下,学术界发明MLCC的教科书受害者们,应该可以找回一点自信了。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3
OTB|  楼主 | 2018-6-12 18:2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薄膜电容。

谢谢大家!

本大师的教导就是:其不能算作一个合格电容,原因就是比电解电容差太多。

薄膜电容的音质效果是:混,蒙,不清晰,不纯正。

只要想想薄膜电容的材料,什么CBB,聚苯乙烯之类的,就可以明白,这些东西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电容。

这些薄膜仅仅就是“绝缘”效果良好,但离真正的电容还差很多。

电解电容,是音响放大电路,所唯一应该和能够使用的电容。

任何薄膜电容,都不应该再考虑在内。

也就是说:音频放大电路,不应该使用薄膜电容。

电解电容,不仅因为容量巨大,从而成为滤波电源的唯一选择,放大电路中的所有电容都应该是用电解电容。

因为电解电容是整流滤波的唯一选择,而且电解电容的音质效果就是:清晰,纯正,不拖泥带水,绝不存在薄膜电容的,肉,蒙,混,等效果。

薄膜电容的材质,充分说明了其音质效果,也同材质一样,就是很朦胧,很不清晰,很浑浊的音质效果。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4
OTB|  楼主 | 2018-6-12 18:33 | 只看该作者
薄膜电容不是因为ESL比较大。

谢谢大家!

就不好,而是因为电解电容的ESL也不小,或更大,但电解电容的音质效果就是,纯正,清晰,从而成为唯一能够用于音频放大的电容。

电解电容的机理,说明了其可以成为一个人们想象中电容,因为其与“理想的极板电容”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人们理想或想象之中的“电容”,虽然极板电容最好,但不现实,而人们唯一能做到接近极板电容的架构就是使用电解电容。

薄膜电容反倒要成为“书呆子”们的胡思乱想和胡作非为的败笔了。

MLCC的这种架构设计,也是合理的。

薄膜电容的音质效果之所以,浑浊,蒙着一层,不是因为ESL的巨大,而是因为,薄膜电容的材料导致了交流信号在内部通行不顺畅,而电解电容中交流信号的传递,是非常顺畅的,而薄膜电容,因为隔着一层薄膜,所以交流信号在薄膜电容中的通行不顺畅——这就是薄膜电容的音质效果,浑浊不清,声音被蒙了一层的原因。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5
OTB|  楼主 | 2018-6-12 18:39 | 只看该作者
薄膜电容的音质效果。

谢谢大家!

总是歪的,而电解电容的音质效果总是纯正的。

一个令人感觉声音纯正清晰的电容,一定就是电解电容或未来被发明的合格的电容。

MLCC电容可能也会清晰纯正,但ESL过小,对于音频信号来说,未必是什么优点。

有所谓的“高级音响”,其音质,一听,就知道是用“薄膜电容”进行“堆砌”而“设计出来”的。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低端的商业音响,都必定用“薄膜电容进行音质效果的堆砌”。

他们用薄膜电容进行音质的堆砌,在某些情况下,但肯定不是所有情况下,音质也可能纯正一会儿,但绝不能长久。

解决办法就是:把所有的薄膜电容换成电解电容。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6
OTB|  楼主 | 2018-6-12 21:23 | 只看该作者
技术在进步。

谢谢大家!

没有教科书受害者会“否定”这个。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喇叭的音质效果却越来越糟糕。

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们都留恋电子管的音质效果。

而电子管放大,是最早的初级放大,技术按如今教科书受害者们的说法,不先进。

然而事实就是:其实三极管是一个模仿电子管不成功的案例,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也没有其他选择,而且MOSFET也是一样。

虽然对于教科书的受害者们来说:三极管和MOSFET是对于电子管的“巨大技术进步”,但其实,实事不是如此,人们仅仅就是想用晶体管模仿电子管而已。

没有电子管就没有晶体管的出现。

晶体管对于电子管的“技术进步”,仅仅就是体积和分量减小了而已。

巨大的温度漂移,对于晶体管来说,如果没有负反馈,那么就一文不值。

所谓的技术进步,仅仅就是3端的有源器件,天生具备负反馈的能力——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点,而只是利用了这一点,紧紧就是因为负反馈的缘故,晶体管电路才可以“技术进步”。

晶体管可以做的越来越小,就足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了。

其他的问题都可以想办法去克服。

我们只能说,晶体管电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但不意味着音质越来越好。

晶体管技术,可以大幅度进步,但对于音质效果来说,没有任何贡献。

所有的晶体管技术,都不是针对音频效果的。

而低压,低功耗,低速低精度。

对于音质效果来说,任何所谓的技术进步可能都是无用的。

然而,教科书及其专业的音响外行们。

并不懂本大师的教导。

本大师的教导就是:禁止使用薄膜电容,一律使用电解电容。

当今以及过去的音响领域的专业外行们,都羡慕电子管的效果,但他们有用晶体管做不到,于是在RLC等无源器件上大作**。

因为这些专业的外行们发现:即使更换一根电源线,音质效果都可以“天壤之别”,那么他们对于电容的使用,也必定早就发现了不同电容的音质都不一样的事实,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反正就是,更换一个电容,就是一个不同的音色,但这种音色并不能保持——也就是说,今天这个电容音色效果,令人震撼,但第二天就完全没有这个效果了——这也令教科书的受害者们大惑不解。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7
OTB|  楼主 | 2018-6-12 21:33 | 只看该作者
因此。

谢谢大家!

那些,靠更换电容为音响产业谋生存的,以更换电容,电线等为乐,但就是不懂音响的真谛。

专业的音响厂家,要订做电容,而且还是薄膜的。

为什么呢?

因为电子管的音质效果,是所有的音响专业外行和教科书受害者们,过不去的坎。

虽然晶体管放大电路,不可能获得电子管的效果,但这些专业的外行们并不懂,所以,如果谁胆敢不模仿电子管的一些“好听的效果”,那么这些专业的音响外行和教科书受害者们,就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于是乎,宁可订做薄膜电容,也要让自己的“音响”能够随大流,而不至于被认为是“外行”。

然而本大师的教导依然不变,即:所有的音频放大电容,都必须使用电解电容,因为电解电容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合格的电容。

晶体管就是晶体管,晶体管出不来电子管的效果。

除非你真的知道音响的奥秘。

因此,没有必要用电容,以至于电感,来模仿电子管效果了。

而是紧紧全部使用电解电容即可。

电解电容,的音质确实,纯正,尖锐明亮,但这不是缺点。

你们再想模仿电子管的柔和效果,你们用晶体管也做不到,因为只有落后的技术才能做到电子管的效果,而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向后。

对于薄膜电容来说,如果你确实觉得电解电容的音质过于尖锐和明亮,那么并联一个薄膜电容,中和一下,也是未尝不可的。

但不能用薄膜电容来“校音”。

薄膜电容充其量可以像味精一样,一点即可。

电容还是要换为电解电容。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8
OTB|  楼主 | 2018-6-25 17: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TB 于 2018-6-25 17:43 编辑

关于CFB。

谢谢大家!

有西方人说其为:CurrentOnDemand。

Well。

TheySayRightWhichMeansWhatTheySayIsRight!

一个可以提高近乎“无限大流量”的“水泵”。

当然说的就是可以提供足够大流量的水泵的意思。

在给一个水箱灌水的时候。

水位越低,那么水泵的 出水流量 越大。反之亦然。

而4558类的运放,则是有最大流量限制的水泵,其“灌水”效果远不如CFB。

CFB的“反馈系数”非常小,但可以用CurrentOnDemand来进行“弥补”。

也就是说,CFB巨大的SR,可以弥补反馈系数非常小的不足。

那么也就是意味着:CFB的SR确实很大,但精度却很低。

是高速放大电路,而不是高精度的。

对于CFB来说:反馈系数越小,则SR越大。同时精度越低。

产业界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能定性理解CFB。

但学术界依然连门都没有进。

4558类的运放,精度还是足够高的,但速度很低,SR非常小。

CFB则是速度非常快,但精度很低。

只有高速高精度的放大电路,才是理想的。

无论4558的高精度,还是CFB的高速,都是不理想的,仅仅就是学术界,找不到解决方法而已,而不是没有高速高精度的放大电路的存在。

能同时解决高速和高精度问题,才是放大电路的设计水平的标志。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19
OTB|  楼主 | 2018-6-25 17:55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

谢谢大家!

CFB是用巨大的SR来弥补反馈系数的不足的。

本来本大师想制作一个“非大环路反馈功放”。

双电源的。

但发现,直流工作的问题不好解决,忽然想到,可以输出串联大电容,也就是所谓的OTL的做法,就像单电源的功放的输出端的电容一样。

但又发现,在双电源模式,这个输出电容,需要“无极性”的电解电容。

但再次发现,通过2个电解电容反串联的方法,虽然“据说可得到无极性电容”,但本大师认为,这种做法还是“难圆其说”,也就是这种做法,依然很难说清楚工作原理,本大师不能这么做。

于是乎,大环路反馈貌似不能实现了。

但又发现:只要反馈系数足够小,还是可以很接近非大环路反馈的。

于是乎,为了一个稳定的直流工作点,就加入了大环路反馈。

但发现:这个电路变成了CFB电路。

又发现: 虽然本大师意图实现一个非大环路反馈,但因为反馈的缘故,这个CFB电路的SR非常巨大,远远不是非大环路反馈的电路能做到的。

但也没有办法。

重温非大环路反馈的想法,看来无法实现了。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220
OTB|  楼主 | 2018-6-30 22:03 | 只看该作者
低精度的高速功放。

谢谢大家!

有80年代的感觉。

因为80年代以至于以前。

人们压根也制作不出“高精度”的放大电路。

对于喇叭来说。

电子管模式为最好。

一个非大环路的反馈,高达300V的工作电压。

以及输出变压器的使用。

是驱动喇叭的“最佳方式”。

无需设计“高速高精度”功放,因为高电压,本来就是高速的,就是SR很高的意思。

其不需要高精度,喇叭的精度要求,也不需要使用高精度信号。

那么,电子管功放的效果就是2 次谐波十足。

这确实属于“好听” 的因素。

对于晶体管功放来说。

其实,低精度的“更好听”,但明显有力度和清晰度不足。

低精度也可以掩盖“喇叭的缺陷”。

低精度功放,更容易产生2次谐波。

而高速高精度,则是清晰有力的,是真正的“力量”。

但对于喇叭来说,未必很合适。

高速,无论如何都是功放的“最高美德”。

但是教科书及其受害者们就是作不出来“高速”。

没有“高速”,就无法做到电子管的高压工作模式中的“清晰度”。

低精度功放的音质效果“更流畅柔和”。

高精度的则“更拘谨和清晰”,但也可以做到不乏柔和,是柔和基础上清晰有力。

喇叭的粗糙性,对于高精度来说,未必是好事。

低精度的功放很容易制作。

但高速高精度的,从来就没有几个人会做。

再次感谢大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