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本帖赏金 3.00元(功能说明)我要提问
返回列表
打印
[电路/定理]

入反射理论基础

[复制链接]
楼主: jz0095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61
jz0095|  楼主 | 2019-1-4 13: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eyuge2 发表于 2019-1-3 18:04
哈哈,
看了一下传输线方程,感觉入射反射完全是数学计算的结果,只是人为的把波形分成了入射波和反射波, ...

入射和反射必然涉及到波的速度和方向。在没有尺寸的情况下,谈入射和反射无法分辨。
在传输线参考面上都有等效端口阻抗,入反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处理阻抗间的问题,用反射系数 r 公式来处理。

r=(ZL-Z0)/(ZL+Z0)

同样,r 没有频率限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2
xukun977| | 2019-1-4 13:55 | 只看该作者
一口一个没有频率限制,多看点书再来论坛吹牛就这么难吗?世界上存在某个公式是无条件成立的吗?





虽说没有个严格标准界限,但一般说300M~1G是射频范围,1G~300G属于微波频率范围。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3
eyuge2| | 2019-1-4 14:28 | 只看该作者
jz0095 发表于 2019-1-4 13:15
入射和反射必然涉及到波的速度和方向。在没有尺寸的情况下,谈入射和反射无法分辨。
在传输线参考面上都 ...

可能是我没有说清楚。
电磁波从A点向B点传播,在B点产生反射。由A到B的波称为入射波,从B到A的称为反射波。
在描述入射波和反射波的的表达式会有变量t(时间)和x(距离)。t和x前面的系数符号(正负号),用来区别入射波和反射波。

如果没有了变量x,就无法区分入射波和反射波。

A点和B点如果重合,就会出现无法区分的情况。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4
jz0095|  楼主 | 2019-1-4 22:07 | 只看该作者
xukun977 发表于 2019-1-4 13:55
一口一个没有频率限制,多看点书再来论坛吹牛就这么难吗?世界上存在某个公式是无条件成立的吗?

在路言路。你不会把框图用到微波吧?

好,接受你的挑刺,把“没有频率限制”改为,
入反射理论没有频率下限限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5
jz0095|  楼主 | 2019-1-4 22:14 | 只看该作者
eyuge2 发表于 2019-1-4 14:28
可能是我没有说清楚。
电磁波从A点向B点传播,在B点产生反射。由A到B的波称为入射波,从B到A的称为反射波 ...

A点和B点如果重合,就会出现无法区分的情况。
既使重合,用结果也可以区分。理由前面讲过,以Ui 为参考。

参考例子:开路电压=2Ui=E,全反射,无t 和 x 差。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6
eyuge2| | 2019-1-5 1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yuge2 于 2019-1-5 14:30 编辑
jz0095 发表于 2019-1-4 22:14
A点和B点如果重合,就会出现无法区分的情况。
既使重合,用结果也可以区分。理由前面讲过,以Ui 为参考。 ...

这种情况下,实际上知道的是总电压,或者是你说的合成电压。这个用基尔霍夫定律就可以求出来。
但是入射电压是人为定义的 Ui=E/2且Ui/Ii=Z0这样定义有什么依据?
总电压-入射电压=反射电压,反射电压自然就能求出来。

就像小学一年级的题目,8可以分成4和4。但是我说8可以分成2和6。

我不直接定义Ui的值,而定义Ui/Ii=(1/2)*Z0
可以求出反射系数为(2*ZL-Z0)/(2*ZL+Z0)
在电源内阻等于外接负载的情况下,反射系数为1/3
这时候,Ui的值为(3/8)*E,Ur的值为(1/8)*E,Ut的值为(4/8)*E
Ii的值为(3/4)*(E/Z0),Ir的值为(1/4)*(E/Z0),It的值为(2/4)*(E/Z0)。请问错在哪里?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7
jz0095|  楼主 | 2019-1-5 16:34 | 只看该作者
eyuge2 发表于 2019-1-5 14:20
这种情况下,实际上知道的是总电压,或者是你说的合成电压。这个用基尔霍夫定律就可以求出来。
但是入射电 ...

Ui=E/2且Ui/Ii=Z0(这样定义有什么依据?)
不对!
Ui/Ii=Re(Z0)
定义的根据见最大功率传输条件。没有你随心所欲的空间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8
eyuge2| | 2019-1-5 17:10 | 只看该作者
jz0095 发表于 2019-1-5 16:34
Ui=E/2且Ui/Ii=Z0(这样定义有什么依据?)
不对!
Ui/Ii=Re(Z0)

直流条件下讨论,不强调实部虚部了。

哈哈,Ui/Ii=(1/2)*Z0。这样定义的时候,照样可以在ZL=Z0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功能传输。

凭什么最大功率传输的时候只有入射电压电流,而反射电压电流为0.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69
jz0095|  楼主 | 2019-1-5 20:24 | 只看该作者
eyuge2 发表于 2019-1-5 17:10
直流条件下讨论,不强调实部虚部了。

哈哈,Ui/Ii=(1/2)*Z0。这样定义的时候,照样可以在ZL=Z0的情况下实 ...

Ui/Ii=(1/2)*Z0
2Ui=Ii*Z0?
你把电路画出来,我看不出你想说什么。

凭什么最大功率传输的时候只有入射电压电流,而反射电压电流为0.
最大功率传输条件是实际存在的,将这个条件作为入射的定义。有反射时就不是纯入射,不满足定义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0
eyuge2| | 2019-1-6 11:26 | 只看该作者
jz0095 发表于 2019-1-5 20:24
Ui/Ii=(1/2)*Z0
2Ui=Ii*Z0?
你把电路画出来,我看不出你想说什么。

电路和你的电路是一样的。

只是你可以定义Ui/Ii=Z0,我为啥不可以定义Ui/Ii=(1/2)Z0。

都是人为定义。而且我的结果也没有违反最大功率传输。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z0095 2019-1-6 14:10 回复TA
这是个无师自通的问题,你自己解决去吧。 
71
wf.yang| | 2019-1-13 0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f.yang 于 2019-1-13 11:56 编辑
jz0095 发表于 2019-1-2 21:32
你的概念可能是从传输线理论来的。
实际上,从我给出的入反射定义看是没有频率限制的。其中的反射体现在 ...

你所说的直流、集总参数,都没有逃脱电磁波动。不管什么情况,电磁能量都是以波动的形式移动(传播)的。即使,频率极高,超出无线电波频率时,呈现粒子性,但此时波动也是存在的,只是明显不明显的问题。

我的意思,在波动不明显的情况下,最好不用反射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可以用,但会变得非常复杂,而得不到好处(更高的分析精度)。只是波动属性非常明显时,我们不得不用。

这和传输线没有关系。

入射、反射,就是针对波动量,这没有错!  

更深入一步,之所以会发生反射现象,根本原因是波动传播介质的不均匀性。对于机械波,介质特性为弹性系数;对于电磁波,介质特性是电导率、介电系数、磁导率。如果在波动的传播路径上,这些参数发生突变,即产生反射现象。

在你所说的情况,信源与负载之间不存在相对均匀的传输线,实际情况是,电路的各个微小部分(体积元)之间,介质特性参数互不相等,处处存在反射,并且是多次反射,如果这时一定要用入射、反射的观念分析电路,将使问题变得无比复杂。倒不如退回到更加原始也是更实质的分析方法,即求解电磁场方程,然后对电场强度做线积分运算得到电压,对磁感应强度做积分运算得到电流。

如此看来,入射、反射观念,是介于场方法、路方法之间的一种方法。用路的方法能解决的问题,用入射、反射方法也能解决;用入射、反射方法能解决的问题,用场方法也能解决的问题。反之,不一定。但是,解决过程的复杂程度,差别巨大。

什么条件下,用入射、反射的方法最适合?如果所讨论的系统中存在着一部分介质特性相对均匀,并且,这部分均匀介质的纵向尺寸较大、横向尺寸较小。这是用入射反射的方法解决最行之有效,并且能够保证最后结果的精度。

这部分相对均匀的介质,就是传输线。传输线之外的介质,就把它们当做一个元件看待,其用端口网络参数描述。传输线+元件,正是入射反射方法的本质。

可见,具备什么条件,就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硬要分出一个高低,反射入射方法也不是最高等的,至少,还有场的解决办法。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2
wf.yang| | 2019-1-13 12:12 | 只看该作者
eyuge2 发表于 2018-12-29 10:56
请从电路的角度 或者 电磁场的角度解释一下,为啥会反射?
是一束光照到镜面上了吗? ...

首先要明确,入射、反射是针对波动量来说的,反射指的是波动的反射。

如果在波的传播路径上,介质是均匀的,就不会产生反射。

所谓介质均匀性,指的是介质参数随空间位置的不变性。对于机械波,比如声波,介质特性参数是弹性系数;对于电磁波,介质特性要用三个参数描述:介电系数、磁导率、电导率。

你说的,一束光照在镜面上的问题。光在到达镜面之前,是在空气中传播,可以认为这部分空气的介质是均匀的,即介质特性参数处处相等,不会产生反射。到达镜面时,镜子的介质参数,与空气不同,在镜面处,就发生了介质特性参数的突变(即不均匀性),于是,反射现象产生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3
jz0095|  楼主 | 2019-1-13 21:21 | 只看该作者
wf.yang 发表于 2019-1-13 08:11
你所说的直流、集总参数,都没有逃脱电磁波动。不管什么情况,电磁能量都是以波动的形式移动(传播)的。 ...

我这几天没空,晚些时间回复你。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4
wf.yang| | 2019-1-13 21:26 | 只看该作者
jz0095 发表于 2019-1-13 21:21
我这几天没空,晚些时间回复你。

好的,我一般周末上网。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5
eyuge2| | 2019-1-14 16:08 | 只看该作者
wf.yang 发表于 2019-1-13 12:12
首先要明确,入射、反射是针对波动量来说的,反射指的是波动的反射。

如果在波的传播路径上,介质是均匀 ...

首先给你点赞,讲得很好。

有几个问题请教一下
1.传输线后面接电阻作为终端,电阻的阻值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等,都是50欧姆,没有反射。
如果电阻的阻值不是50欧姆,存在反射。请问这个反射是由于介电系数、磁导率、电导率那个变化了?
(电阻我们一直只说的阻值)

2.怎么区分入射波和反射波。
假如有一个示波器,探头能够接入到同轴电缆上的一个位置,测屏蔽线和芯线之间的压差。
如果传输线足够长,一开始测量到是入射波,等入射波在负载端被反射后,测到是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的波形。如果测量的时候已经是稳态了,怎么区分?

3.入射波的大小怎么确定?
源电压为Vs,源阻抗为Rs,怎么就能确定入射波的幅度是0.5Vs呢?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6
xukun977| | 2019-1-14 17:1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有意思了。
这样“有理有据”的追问,一会就受不了了。发火也不好发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打赏榜单

eyuge2 打赏了 1.00 元 2019-01-15

77
wf.yang| | 2019-1-14 20:36 | 只看该作者
eyuge2 发表于 2019-1-14 16:08
首先给你点赞,讲得很好。

有几个问题请教一下

3.入射波的大小怎么确定? 源电压为Vs,源阻抗为Rs,怎么就能确定入射波的幅度是0.5Vs呢?

这个问题,我们从微观上说就好理解了。假设是   “信源  + 开关 + 传输线 + 负载“”   这样一个配置
  
第一步:
开关闭合。此时信源在传输线上激起电磁波。但此时电磁波是杂乱的,除了TEM(横电磁)波,还存在TE(横电)波、TM(横磁)波。多种模式的电磁波都有可能向负载方向传播,在传播过程中,TE、TM波很快衰减,经过一定的距离消失殆尽,只剩下TEM波,继续向前传播。这就是传输线又叫“长线”的原因,如果传输线纵向尺寸不够大,里面多种模式并存,一切问题就不能用传输线的理论解决。
对于TEM波,在没有传输到传输线末端之前,它看到的阻抗就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所谓入射波的幅度,就是信源输出阻抗Zs、传输线特性阻抗Z0之间的分压关系确定的,Ui = Z0 * Es / (Zs + Z0).

第二步
TEM波一旦传播到传输线末端,由于负载不匹配,部分被负载吸收,部分被负载反射,反射电压 Ur1 = SL * Ui,此处 SL 为负载端反射系数。反射波电压开始向源端传播,反射波所到之处,左方只存在入射波,右方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电压为二者叠加。此时,入射、反射波各自感知到的阻抗都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

第三步
反射波一旦行进到传输线始端,如果源端匹配(Zs = Z0,反射波完全被信源吸收);如果不匹配,要产生二次反射,Ur2=Si*Ur1 。。。。。。。。

如此反复反射、吸收,反射、吸收。传输线上,所有向左方传播的波的叠加,我们叫入射波;所有向左方传播的波,我们叫反射波。两个叠加值,是一个无穷级数的和,可以证明,这个级数收敛。

由此可见所谓反射、入射,是一种稳态概念,描述的是把截止模式衰减掉之后的情况。

还可以看出来,特性阻抗 Z0,是行波阻抗,入射波、反射波看到的阻抗都只是Z0,如源端、负载端阻抗无关。

显然入射电流、反射电流分别是 Ii = Ui / Z0,     Ir =- Ur / Z0.

传输线上任意一点的输入阻抗 Z = (Ui + Ur)/ (Ii + Ir)。

这样说,应该清楚了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8
wf.yang| | 2019-1-14 20:38 | 只看该作者
eyuge2 发表于 2019-1-14 16:08
首先给你点赞,讲得很好。

有几个问题请教一下

3.入射波的大小怎么确定? 源电压为Vs,源阻抗为Rs,怎么就能确定入射波的幅度是0.5Vs呢?

这个问题,我们从微观上说就好理解了。假设是   “信源  + 开关 + 传输线 + 负载“”   这样一个配置
  
第一步:
开关闭合。此时信源在传输线上激起电磁波。但此时电磁波是杂乱的,除了TEM(横电磁)波,还存在TE(横电)波、TM(横磁)波。多种模式的电磁波都有可能向负载方向传播,在传播过程中,TE、TM波很快衰减,经过一定的距离消失殆尽,只剩下TEM波,继续向前传播。这就是传输线又叫“长线”的原因,如果传输线纵向尺寸不够大,里面多种模式并存,一切问题就不能用传输线的理论解决。
对于TEM波,在没有传输到传输线末端之前,它看到的阻抗就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所谓入射波的幅度,就是信源输出阻抗Zs、传输线特性阻抗Z0之间的分压关系确定的,Ui = Z0 * Es / (Zs + Z0).

第二步
TEM波一旦传播到传输线末端,由于负载不匹配,部分被负载吸收,部分被负载反射,反射电压 Ur1 = SL * Ui,此处 SL 为负载端反射系数。反射波电压开始向源端传播,反射波所到之处,左方只存在入射波,右方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电压为二者叠加。此时,入射、反射波各自感知到的阻抗都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

第三步
反射波一旦行进到传输线始端,如果源端匹配(Zs = Z0,反射波完全被信源吸收);如果不匹配,要产生二次反射,Ur2=Si*Ur1 。。。。。。。。

如此反复反射、吸收,反射、吸收。传输线上,所有向左方传播的波的叠加,我们叫入射波;所有向左方传播的波,我们叫反射波。两个叠加值,是一个无穷级数的和,可以证明,这个级数收敛。

由此可见所谓反射、入射,是一种稳态概念,描述的是把截止模式衰减掉之后的情况。

还可以看出来,特性阻抗 Z0,是行波阻抗,入射波、反射波看到的阻抗都只是Z0,如源端、负载端阻抗无关。

显然入射电流、反射电流分别是 Ii = Ui / Z0,     Ir =- Ur / Z0.

传输线上任意一点的输入阻抗 Z = (Ui + Ur)/ (Ii + Ir)。

这样说,应该清楚了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79
wf.yang| | 2019-1-14 2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f.yang 于 2019-1-14 21:07 编辑
eyuge2 发表于 2019-1-14 16:08
首先给你点赞,讲得很好。

有几个问题请教一下

2.怎么区分入射波和反射波。
假如有一个示波器,探头能够接入到同轴电缆上的一个位置,测屏蔽线和芯线之间的压差。
如果传输线足够长,一开始测量到是入射波,等入射波在负载端被反射后,测到是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的波形。如果测量的时候已经是稳态了,怎么区分?

用示波器是无法看到单独的入射波、反射波的,除非你的传输线非常非常长,这太难满足了。但不不是没有办法区分。

用定向耦合器,可以分别耦合出(当然是依一定的耦合度)入射波、发射波,从定向耦合器,就可以用示波器观测了。

那么马上就有一个问题,怎样验证你耦合到的只是向一个方向传播的波呢?

可以这样验证,如果传输线上存在反射,那么就有驻波存在,即在传输线上不同位置,测得的电压幅度不同。最大点(波峰)为入射、反射电压的同相位叠加点,最小点(波谷)为入射波、反射波电压的反相叠加点。

由于负载、信号源阻抗已知,你可以估算到峰点、谷点位置,或干脆通过测量,找到峰点和谷点。再与你通过定向耦合器测量到的入射电压、反射电压的叠加相比较。别忘了,耦合度!!!

对于封闭的同轴电缆,这种方法办不到,但可以用标准特性阻抗的微带线代替同轴电缆做实验,微带线上任意位置都可以测量。但要保证示波器为高祖高阻输入,由于示波器的输入电容存在,频率不能太高。微带线,是准TEM波。

所以,入射波、反射波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为了分析方便“认为划分”的。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0
xukun977| | 2019-1-14 2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19-1-14 21:37 编辑
wf.yang 发表于 2019-1-14 20:52
2.怎么区分入射波和反射波。
假如有一个示波器,探头能够接入到同轴电缆上的一个位置,测屏蔽线和芯线之 ...

你说的是这个吧,1890年左右的设计: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本帖赏金 3.00元(功能说明)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