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AI与MCU双向奔赴

[复制链接]
5936|32
 楼主| flycamelaaa 发表于 2025-6-16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I技术正在加速向终端渗透,MCU(微控制器)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组件,与AI的融合趋势越发显著。

德勤中国发布的《技术趋势2025》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500亿美元。AI MCU正是其中的关键推动力之一,也成为各大MCU企业竞争的新方向。

AI与MCU融合潜力无穷
从智能家居中的智能插座、温控器,到工业自动化中的生产线传感器、自动化设备,再到汽车电子中的发动机控制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MCU的身影无处不在。如今,物联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正处于发展提速期,对设备的智能化、实时性和低功耗等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MCU已难以胜任,AI技术的融入则成为破局关键。

兆易创新MCU事业部产品市场总监陈思伟表示:“边缘计算的需求正在推动AI算法与MCU的深度结合。MCU不再局限于传统控制功能,而是逐渐集成AI推理能力,用于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设备预测性维护等场景。”

边缘AI技术可以使MCU兼顾更高性能的数据处理任务,实现实时决策功能。例如,在智能工控领域,需要系统执行太阳能和储能系统中的电弧故障检测,以及用于预测性维护的电机轴承故障检测等功能。边缘AI帮助MCU对设备和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使系统实现更高的故障检测准确率。

AI与MCU的双向奔赴,为半导体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ABI Research预测,2021年至2026年,具有边缘机器学习功能的设备出货量将以24.5%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增长。

瑞萨电子全球销售与市场副总裁、瑞萨电子中国总裁赖长青指出,当前,AI正在从云端向边缘端延伸,以实现更快速、更实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这种趋势下,MCU需要做出以下调整以增强AI计算能力:一是集成AI加速器,如神经网络加速器或者专用的向量处理器,以提升AI推断与训练任务的执行速度;二是优化能效比,旨在保持卓越性能的同时,有效减少功耗,从而延长设备的运行时间;三是强化安全保障,在芯片上集成数据加密、安全引导和安全存储,以保护用户数据不受攻击;四是支持多模态感知;五是优化系统集成,通过提供丰富的硬件接口和强大的软件支持,方便开发人员将AI功能无缝融入边缘设备之中。

企业各显神通
在AI与MCU融合的大趋势下,众多MCU大厂纷纷开始布局,推出带AI功能或集成NPU的MCU产品。

恩智浦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机器学习软件eIQ软件,可在恩智浦Edge Verse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上使用。此前,恩智浦主要依靠第三方IP,如Arm的Ethos系列来实现AI加速功能。但随着AI推理需求的多样化和快速发展,恩智浦决定开发自有NPU架构,正式推出eIQ Neutron NPU,随后应用在i.MXRT 700系列跨界MCU产品中,其内核采用异构架构,包含两个ArmCortex-M33、两个DSP以及一个基于开放式指令集架构的EZH-V IO协处理器。这种架构设计使其AI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可在边缘端可运行复杂的AI模型,在智能家居、消费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意法半导体最新推出的STM32N6系列是其首款引入Arm Helium向量处理技术的CPU,也是首款采用自研的嵌入式推理专用Neural-ART Accelerator NPU的产品。该系列芯片专为支持边缘AI应用而设计,拥有先进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SP)功能,为机器视觉应用提供支持。

英飞凌推出了PSOC Edge E8x系列产品,采用Arm Cortex-M55内核,支持Arm Helium DSP并搭配Arm Ethos-U55的神经网络处理器,以及Cortex-M33内核,搭配英飞凌超低功耗NNLite(用于加速神经网络的专有硬件加速器)。其中,E83和E84内置Arm Ethos-U55微型NPU处理器,与现有的Cortex-M系统相比,机器学习性能提升了480倍。

德州仪器则侧重于工业和汽车实时控制方向,推出具有NPU的TMS320F28P55x系列实时MCU,内置单精度浮点单元、三角函数加速器,采用150MHz的可编程控制律加速器。该系列产品在工业控制、电机驱动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实现更精准的控制和更高效的数据处理。

瑞萨同样积极布局,推出的RA8x1 MCU采用Arm Cortex-M55内核,并引入Arm Helium技术。这一技术为Armv8-M架构的Arm Cortex-M处理器提供M-Profile矢量扩展,与基于Arm Cortex-M7处理器的MCU相比,在DSP和ML应用层面实现高达4倍的性能提升。

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兆易创新推出的GD32H7高性能MCU,采用600MHz Arm Cortex-M7高性能内核,支持多种硬件加速,配备了1024KB到3840KB的片上Flash及1024KB的SRAM,新增大量通用外设资源,能为复杂运算、多媒体技术、边缘AI等高级创新应用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此外,其推出的GD32G5采用Arm Cortex-M33内核,高达216MHz,内置高级DSP硬件加速器和单精度浮点单元,以及硬件三角函数加速器和滤波算法等多类硬件加速单元,进一步丰富了其在“MCU+AI”领域的产品线。

国芯科技推出的CCR4001S系列MCU,基于国芯科技自主RISC-V架构C*CoreCPU内核研发,内部配置了AI NPU,支持智能控制算法与自适应变频控制算法,为工业控制、智能家电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重重挑战中寻求最优解
AI为MCU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内存限制、算法适配与优化、功耗管理、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等挑战也接踵而来。

MCU的片上内存通常由闪存(Flash)和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组成。专家表示,以一款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主流32位MCU为例,其片上Flash容量一般在几十KB到几MB之间,常见的为128KB或256KB,主要用于存储程序代码;SRAM容量则更为有限,大多在几KB到几十KB,用于存储运行时的数据和变量。这种内存配置在传统的MCU应用场景中,能够满足程序运行和少量数据存储的需求,但当面对AI功能引入时,其内存的局限性便暴露无遗。

此外,AI庞大的运算量需要MCU的处理器核心在高频下持续运行,从而导致功耗大幅增加,这对于依赖电池供电或对功耗有严格限制的边缘设备来说,可能会导致设备续航时间大幅缩短,发热严重,甚至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应对存储空间狭小和功耗过高的挑战,业界采取了多种功耗管理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在制造工艺方面,不断提升制程工艺是降低功耗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MCU的制程工艺逐渐从传统的65nm、40nm向更先进的28nm、16nm甚至7nm迈进,更先进的制程工艺能够减少芯片内部晶体管的电阻和电容,降低信号传输延迟,从而减少能量损耗。

在低功耗管理技术上,采用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技术,可根据MCU的工作负载实时调整电压和频率,当执行AI任务时,若计算量较小,可降低电压和频率以减少功耗;当任务量增加时,再提高电压和频率以保证性能。

算法适配与优化也是降低功耗的关键策略。对AI算法进行优化,采用轻量级的神经网络模型,减少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复杂度,从而降低计算过程中的功耗。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AI MCU需要面临的关键难题。

在智能家居场景中,AI赋能的MCU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控制、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具等领域的设备中,这些设备会采集大量用户的位置、使用状态、图像、声音、生物特征等敏感数据,若在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隐私保护措施不到位,就可能导致数据被窃取或篡改,使企业和用户面临危机。

专家表示,为了保障数据安全,硬件加密模块发挥着关键作用。许多MCU厂商在芯片设计中集成了硬件加密模块,如采用AES(高级加密标准)加密算法的硬件模块,可对存储在MCU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即使数据被非法获取,没有正确的解密密钥,也无法读取数据的真实内容。

在安全环境设计方面,构建安全的运行环境至关重要。比如,采用可信执行环境(TEE)技术,在MCU内部创建一个安全的执行区域,确保AI算法和数据在这个受信任的环境中运行;通过安全启动机制,在MCU启动时对系统固件进行完整性验证,以防止固件被篡改。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AI MCU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如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农业等,通过持续创新,AI与MCU的融合将为全球科技产业带来更多变革,推动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
绒兔星球 发表于 2025-10-4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AI 与 MCU 正深度融合:AI 算法向边缘端下沉,依赖 MCU 的低功耗、实时性实现本地化推理;MCU 则借 AI 提升感知与决策能力,如通过机器学习优化传感器数据处理。双方在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场景,二者形成 “AI 赋能 MCU 智能化,MCU 支撑 AI 落地” 的双向奔赴格局,推动边缘智能普及。
sdlls 发表于 2025-10-6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云计算模式面临三大瓶颈:数据传输带宽限制、隐私泄露风险、实时性不足。
jonas222 发表于 2025-10-6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向赋能的实践              
burgessmaggie 发表于 2025-10-6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AI侧需求:从云端下沉至边缘              
jtracy3 发表于 2025-10-7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MCU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长期承担数据采集、简单逻辑处理等任务,但受限于算力、内存和功耗,难以运行复杂AI模型。
earlmax 发表于 2025-10-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AI是云端、服务器、GPU集群的专属,是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
pl202 发表于 2025-10-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AI 技术的发展促使 MCU 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以满足 AI 应用的需求。
primojones 发表于 2025-10-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颗MCU都将具备AI加速能力,如同如今所有芯片都支持浮点运算
bartonalfred 发表于 2025-10-8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MCU可直接在本地完成图像识别、语音处理、传感器数据分析等任务,无需依赖云端,降低延迟和隐私风险。
uiint 发表于 2025-10-8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AI学会了“分级处理”,简单任务自己干,复杂任务找上级。这大大提升了整个智能系统的效率和鲁棒性。
mickit 发表于 2025-10-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经形态芯片模仿人脑突触可塑性,实现超低功耗学习
timfordlare 发表于 2025-10-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Edge Impulse平台支持通过拖拽式界面训练AI模型,并部署到MCU。
gygp 发表于 2025-10-10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需将数据上传云端再等待结果,在设备端即可完成推理决策。这对于自动驾驶的碰撞检测、工业机器人的紧急停机等场景至关重要。
burgessmaggie 发表于 2025-10-1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设备可根据环境变化自主更新模型参数,真正实现“自适应智能”。
hilahope 发表于 2025-10-10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AI模型转换工具              
kmzuaz 发表于 2025-10-11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TensorFlow Lite for Microcontrollers、CMSIS-NN等框架支持将训练好的模型转换为MCU可执行的代码。
abotomson 发表于 2025-10-1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AI向MCU的奔赴 —— “从云端到边缘,从星辰大海到指尖心跳”
maqianqu 发表于 2025-10-1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AI 技术也需要 MCU 这样的终端设备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两者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mikewalpole 发表于 2025-10-1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MCU执行车道保持、碰撞预警等基础功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58

主题

4544

帖子

1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