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尚在混沌中 怎可窥洞天

[复制链接]
楼主: xiaotaodemeng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81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0-26 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xiaotaodemeng 于 2012-10-26 21:42 编辑
不矛盾,类似放大器级联中必须考虑放大器的输入阻抗一样。
HWM 发表于 2012-10-26 21:31
80# HWM 额。那么我反问一下,我们在研究BJT的h参数模型时,难道也需要考虑与之相连Rb,Re,Rc,甚至是负载RL之类因子吗?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2
xukun977| | 2012-10-26 22:53 | 只看该作者
70# xukun977 xukun977答案是:
A=B*[R5//R6//(R3+R4)]  /  (R1+R2+R3//R4)
F=R4/(R3+R4)
为了求出Rof,需要知道Ro=R5//R6//(R3+R4)
然后Rof=Ro/(1+AF)。

xiaotaodemeng 发表于 2012-10-26 21:38


书上典型做法就是这样的,没错。
但是,何谓Rof?站在RL(R6)那地方向左看到的阻抗,根据你上面表达式,Rof居然与R6有关!!
若把图中R6左边所有电路当成黑匣子,比如看成是一功放机,它输出阻抗居然与负载喇叭有关?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3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0-26 23:41 | 只看该作者
83# xukun977 hehe,那就把RL(R6)去掉。也就是说,我做对了,是吧?
呵呵。帮帮我说服HWM吧!我都黔驴技穷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4
Lgz2006| | 2012-10-27 07:13 | 只看该作者
这孩子,毛手毛脚的,几乎所有帖子都编辑了
放心吧,HWM不会错——至少还没看到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5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0-27 13:27 | 只看该作者
86# xukun977 我的方法是我知道的唯一的较精确的方法,如果说唯一不精确之处的话,那就是F对输入信号的的直通效应忽略了。A是理想的,他的唯一不精确之处,就是A对输出信号的的反向直通效应忽略了,不过好像这一点应该没疑问吧。


不过这种方法如果考虑F的直通效应的话,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研究,我曾经试了一下,F的直通效应并入A中的A(放大系数),结果和已有的论文数据纯数学推演的数据一比较,嗯,还不错。


你的另外两种方法我倒是很感兴趣,不妨说来听听?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6
Lgz2006| | 2012-10-27 18:49 | 只看该作者
我明白症结在哪儿了,应该说HWM 依然很清醒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7
HWM| | 2012-10-28 13:57 | 只看该作者
让你看看什么是“真佛”....


设BJT的BE间动态阻抗为r,电流放大倍数为β,基极电阻为Rb,集电极电阻为Rc,分压反馈电阻网络由R1和R2组成。


1)按信息流分析

先选择放大部分,由单向理想源条件自然就是BJT模型中的受控电流源,显然

    A = β

放大部分的输入是Xi = ib,输出是Xo = ic,显然 Xo = βXi。

令Ui = 0,从放大器输出Xo对外给出激励,观察其对Xi的影响可得反馈系数为

    F = [Rc/(Rc + R1 + R2||Rb||r)] [R2||Rb/(r + R2||Rb)]

令Xo = 0,从Ui注入激励,观察其对Xi的影响可得输入系数为

    Ki = [1/(Rb + R2||(R1 + Rc)||r)] [R2||(R1 + Rc)/(r + R2||(R1 + Rc))]

令Ui = 0,从Xo对外给出激励,观察其对Uo(即集电极电压——Uc)的影响可得输出系数为

    Ko = - Rc||(R1 + R2||Rb||r)

令Xo = 0,从Ui注入激励,观察其对Uo的影响可得由反馈网络所致的输出传递系数为

    Kp = [R2||(R1 + Rc)||r/(Rb + R2||(R1 + Rc)||r)] [Rc/(R1 + Rc)]


综合得放大器的闭环增益为

    Af = Ki[A/(1 + A F)]Ko + Kp



2)采用电路节点电压法分析


设基极电压为Ub,列出节点电压方程组


    (Ub - Ui)/Rb + Ub(1/r + 1/R2) + (Ub- Uo)/R1 = 0

    (Uo - Ub)/R1 + Uo/Rc + βUb/r = 0

解得

    Uo = Ui/[Rb((1/Rb + 1/r + 1/R1 + 1/R2)(1/R1 + 1/Rc)/(1/R1 - β/r) - 1/R1)]



    Af = 1/[Rb((1/Rb + 1/r + 1/R1 + 1/R2)(1/R1 + 1/Rc)/(1/R1 - β/r) - 1/R1)]


可以验证,两个结果完全一致。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8
Lgz2006| | 2012-10-29 09:40 | 只看该作者
只说一点
楼主的问题就是出在“忽略h21”上面
“h21=Io/Ii--------(这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可以忽略了的反馈网络正向导通效应,就是说认为没有Ui的分量经由F电路通过,而只全部从A网络流过去) ”
从业直觉告诉我,它就是有关Ri的参数
试想,如果是一个反馈系数为1的跟随器,难道Rfo是无穷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89
wangmu7206| | 2012-10-30 00:1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学!
教材中的语言有些含糊,原来就习惯网络分析角度的人一看就明白,不懂的人可能很糊涂。严谨一些,用网络分析就可以把教材中的文字阐释清楚。
作者未引入网络分析,可能本来是想避开太多的数学,让学生不致恐惧而易于接受,不过适得其反。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0
HWM| | 2012-10-30 10:08 | 只看该作者
这楼给自宫得....

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出来“忽悠”人呢?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1
Lgz2006| | 2012-10-30 10:48 | 只看该作者
唉,一开始就有一种感觉——是搭建了一个空中楼阁,逐渐得到证实
一看到那些浮华的“论文体”,脱离基本物理概念太远,想回来都难
总是想通过高位的应用理论的嫁接型推演,期望反证基本原理的问题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2
mjc4404| | 2012-10-31 19:53 | 只看该作者
假设 R1=10,R2=700,R3=200,R4=20,R5=10k,R6=1k,B=100.
请问闭环情况下的放大系数 Af 和输出电阻 Rof 以及输入电阻 Rif 各是多少?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3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1 17: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otaodemeng 于 2012-11-1 17:47 编辑

89# wangmu7206 嗯,可能确实是如此吧,我想说服大家结果显然失败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4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1 17: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otaodemeng 于 2012-11-1 17:47 编辑

91# Lgz2006 基本原理来自何处?为什么一个F要那么样去定义。(不过似乎你和HWM对这个公认的F的定义都不认同)带着这个问题,看我的文字(其实是sedra这些个外国人的文字)会容易接受些。
话说回来,传统的理论只是一种惯性的水到渠成的理论。倘若你们重新定义F,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拆环,我也不能否认你们不会成功。如果业已形成完整理论,乐见其成,愿得一见。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5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1 1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otaodemeng 于 2012-11-1 18:13 编辑

87# HWM 想知道所云为何图?是不是忘记贴出?
哦,我知道了。在技术交流版块是不是啊!我过去捧捧场。呵呵!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6
Lgz2006| | 2012-11-1 17:52 | 只看该作者
94# xiaotaodemeng
61楼忽略掉的这一项,应该就是Ri的函数。需要来证明它与Ri无关
【h21=Io/Ii--------(这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可以忽略了的反馈网络正向导通效应,就是说认为没有Ui的分量经由F电路通过,而只全部从A网络流过去) 】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7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1 17:52 | 只看该作者
92# mjc4404 80楼即是sedra书中的答案,带入即可(但是要令RL=无穷,即去掉不该出现在AF网络中的RL)。RL暂作无穷大处理,是听取后文中xukun977的意见,虽然依然在某些观点看来存在些许问题。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8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1 18:09 | 只看该作者
90# HWM 本人发帖初衷是解决两本书中的矛盾之处。现正误lz业已判明。问题解决。然兴致于与兄台就此处反馈问题做一讨论,才又挥汗如雨长篇大论。倘若与兄台理论确实格格不入,也许只是爬上一座山峰的两条路而已,我倒很愿意了解兄台的那一条路。
不过倘若我的路子让兄台你眼花缭乱或者不知所云,我深感抱歉!但是请勿说我忽悠。我只不过照本宣科,“本”是sedra的《微电子学》。忽悠也是他的功劳。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99
HWM| | 2012-11-1 18:30 | 只看该作者

....

但是请勿说我忽悠。我只不过照本宣科,“本”是sedra的《微电子学》。忽悠也是他的功劳。

....
xiaotaodemeng 发表于 2012-11-1 18:09

不是指你。你查一下楼层便知。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00
xukun977| | 2012-11-1 18:59 | 只看该作者
楼组自作多情了,你哪能享受那种待遇,我才是大忽悠。

本不想多说,但看到误人子弟,再说一点。这所谓的"仅此一法",是1940年代的产物,跟显像管CRT一样,濒临灭绝。1967年的(线性有源网络理论)论证了其缺陷,到1990年代,批评不断。结果是原不如RR好用,用不着分四种情况,通吃。比如这上面的有人举的7例,理想的VCCS,处理起来太容易,15秒*7<2分钟,比如跟随器和共射,一眼扫出T=gm•(rpi||RE),根据前面说的,T有了,就全有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