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尚在混沌中 怎可窥洞天

[复制链接]
楼主: xiaotaodemeng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121
119# mjc4404
关注你在本贴讨论。
问下,你的Rif和Rof定义是什么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2
mjc4404| | 2012-11-3 11:26 | 只看该作者
这样计算输入电阻与仿真实测的结果吻合得非常好. 负载电阻 RL 对闭环输入电阻 Rif 有影响. 同样, 信号源内阻 Rs 对闭环输出电阻 Rof 也应该有影响.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3
mjc4404| | 2012-11-3 11:31 | 只看该作者
122# Lgz2006
如果基本放大器的放大系数如 80 楼所示, 则 Rif 就是从信号源向右看进去的闭环输入阻抗.
Rof 是从 R6 向左看进去的闭环输出电阻. 当 R6 等于这个输出电阻时, 闭环增益相比 R6 开路时的增益下降一半.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4
mjc4404| | 2012-11-3 11:34 | 只看该作者
计算闭环输出电阻 Rof 时, 不能将负载电阻 R6 包含在内, 但是在计算闭环输入电阻 Rif 时, 必须考虑 R6 对基本放大器的负载作用考虑在内.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5
xukun977| | 2012-11-3 1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12-11-3 12:05 编辑

解决就好了,不过多试试再下结论:并非计算出的数值和仿真一致就能肯定,因为那么多电阻并联会自动舍弃大阻值。多改变R3,R4再试试吧。

如果单单用理想模型仿真,计算和仿真结果应该一个小数点也不会差的,下面的0.135的差别是由于软件精度导致的,设置成long short应该就一致了。




修改:让数学软件精确到小数点6后的结果如下,相信SPICE的精度也调到6位,两者小数点后的第5位应该是一致的。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6
Lgz2006| | 2012-11-3 12:01 | 只看该作者
仿真结果高度吻合,大多情况下确是人工与电脑两者计算方法或理论一致罢了。继续研究---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7
mjc4404| | 2012-11-3 12:48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同一个算式, 手工计算与机器计算之间的差别是由于机器计算过程中的运算精度导致的. 大部分情况下机器计算比手工计算精确.
比如将 2 开平方后 与 10000000 相加, 然后减去10000000 并求结果的平方. 手工计算很容易得到正确结果 2. 但是同样的运算用 GA838A 计算器计算结果是 1. 用 fx-95MS 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1.99996164.
由于计算机字长与算法的局限性, 对于这类极端情况的计算的确可能产生可观的误差, 不过对于实际电路所涉及的元件数值范围而言, 机器运算所产生的这类误差并不严重. 因此可以认为仿真结果就是严格的理论计算的结果.

用 Af=A/(1+AF) 计算增益等数值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 这种近似计算存在误差是必然的, 误差的大小与适用这种近似方法时所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被满足的程度密切相关.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8
Lgz2006| | 2012-11-3 13:19 | 只看该作者
121# mjc4404
关于负载电阻R6是否计入计算的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你能否按照楼主在113楼图5的数据,做一个计算与仿真结果比对?
图中,R2=0;R5=10k;R6=1k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9
mjc4404| | 2012-11-3 14:11 | 只看该作者
129# Lgz2006
仿真结果与113楼的结果相同. 之所以没有将 R2置零, 而是保留了一个 0.001欧的小数值, 乃是因为直接置零将导致这个支路的电流测量不正确. 这应该是软件的一个bug.
当然将 R2 取消也可以, 只是为了看起来跟原图相似, 因此将其保留了下来.

R20.PNG (20.15 KB )

R20.PNG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0
mjc4404| | 2012-11-3 14:24 | 只看该作者
利用 80 楼的公式 A=B*[R5//R6//(R3+R4)] / (R1+R2+R3//R4) 计算得 A= 628.5.
1+A*F=58.14
Ri=28.18, Rif=28.18*58.14=1638欧.
根据仿真结果计算的Rif是1000/0.61=1639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1
HWM| | 2012-11-3 14:56 | 只看该作者
to LZ:

你当初要求的是“精确”描述,却引来了一堆“近似”,且还是在那个“四不像”的模型上扯蛋。你先把那玩意儿整明白了,看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再言不迟。

我在前面说“让你看看什么是“真佛”....”而你却视而不见(或许根本就整不明白)。这不算奇怪,怪的是一群人被忽悠的非常之爽。这应该算是个奇迹。

恭喜你,你(们)“成功”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2
xukun977| | 2012-11-3 14:57 | 只看该作者
用 Af=A/(1+AF) 计算增益等数值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 这种近似计算存在误差是必然的


这么说不对。公式本身没什么问题,是没使用对。
正确使用公式,无论电路中各个元件怎么取值(就算是最不现实的B=0.1),结果也是一个小数点都不带差的。不过计算过程略微复杂一点点。你这个算法对B,RF1,RF2等有要求。

这样说倒不是非要较真(毕竟现在仿真和计算已非常接近,非常完美了),而是说:使用公式时,心里得有数,什么时候误差会大的离谱。

66.jpg (20.38 KB )

66.jpg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xiaotaodemeng + 1 你的方法优越性可见一斑啊,牛 逼! ...
133
HWM| | 2012-11-3 15:01 | 只看该作者
写完这帖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原来是违背了基本常识:

“母语”
“1+1 = 2”
“12楼跳下去基本活不了”
“碰到忽悠你的人离远点”


阿弥陀佛....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4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3 15:56 | 只看该作者
129# Lgz2006 早晨做你要求的这个仿真检验之时,我便做了计算,计算结果10.84V,仿真结果10.8V,完全吻合。如果自己亲自演算一下,这样吃惊的印象会更深刻。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5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3 1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otaodemeng 于 2012-11-3 16:17 编辑

132# HWM 我很清楚你很排斥我的理论,确切说是sedra和华成英的理论。我已经图文并茂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改了又改,各种标注都能说明我的努力。显然你的成见没有根除,才会这么愤怒。
我已说明:我根本不认为你的理论是错误的,相反,如果你的理论和这个理论一样可以准确完美预测仿真结果,我们都很期待看到不一样的另一把快刀。

建议HWM不妨就此例运用你的理论来做一次相同的数据预测,看是否也能完美吻合于multisim结果。
另外,如果你看了我的113楼的仿真结果和预测值一模一样,你还用“近似”,还批评我的理论不够“精确”的话,我无话可说。

题外话:你的“真佛”我是很想搞明白的,不光是我,yhf311 ,xukun等等都很想搞明白,可是显然大家都感觉高深莫测,难以攀援。可否亲HWM前辈放低姿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大家详细讨论一下呢?题外话:我倒不认为这坛子里面有什么“忽悠”的个人存在。至少对我而言,我的每个回复都是经得起检验计算查阅核对的,因为回复之前我就会起检验计算查阅核对,不论这个人是什么身份。我个人本身就是业余的,所以会更严谨一些。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6
HWM| | 2012-11-3 16:17 | 只看该作者
to LZ:

最后答你一帖(否则我真的要阿弥陀佛了)....


当初你要的是“精确”描述,这没异议吧,否则就没有说话的基础。这里,你令 B = 0 看看是否输出为零。

此外,你能给这个“四不像”正名吗?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7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3 1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aotaodemeng 于 2012-11-3 17:10 编辑

137# HWM 马上可以断定:输出肯定不为0.
为什么呢?还记得我的理论(现在的61楼红字部分)里面说过吧:F电路的正向导通效应,就是h21,可以忽略的原因是:当把它和巨大的放大系数A比较时可以忽略。


现在你把B=0,我晕,放大系数还算巨大吗?h21还能忽略么?换句话说,A电路一滴点正向导通电流都没有流过了,F电路的原本微弱的正向电流还能当它没这回事吗?

话说回来,当不忽略h21这个因子,也就是你把h21并到Af中的话,理论就绝对“精确”(包括你设定的B=0)。不信试试。(虽然这一点上xukun大虾有话要说,我还是暂时自信一回)

最后,回答你的“四不像”:所谓的四不像是指的56楼的图吧?



A你再仔细看看,它和底下这幅信息流图是不是一模一样(摘自华成英书)?是不是A电路单向向右导通,F电路单向向左导通?是不是Xi‘=Xi-Xf(56楼对应的是Ui-UF)?要知道,这幅图可是我们Af=A/(1+AF)等等公式的最终来源啊。
B你再仔细看看, 它同时有没有违背最下面那幅图 电压串联反馈电路的基本拓扑结构(摘自华成英书)



56楼的图



A



B


如果都没有违背,这个“四不像”我说是电压串联反馈的标准结构(理想结构),是否合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8
xiaotaodemeng|  楼主 | 2012-11-3 16:49 | 只看该作者
134# HWM 欣赏你的睿智渊博,却不欣赏这种讨论的态度。期待大虾的转变!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9
Lgz2006| | 2012-11-3 17:34 | 只看该作者
:P我的算数水平太糟糕了:$
mjc4404,当电路参数做了较大幅度变更,仿真依然极度吻合。这一点恰恰引起怀疑——
前面所给出算式,共知是人为主动做了某些个近似和忽略。而机器仿真按理说不可能恰巧也做了同样的近似和忽略——
依此推断,产生“极度吻合”的原因只能是:人工与仿真的算法完全一样!仿真结果并不客观,除了具有演算作用之外,并不能证明各个公式的正确性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40
mjc4404| | 2012-11-3 18:21 | 只看该作者
133# xukun977
不妨试试 B=10 的情况.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