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定理] 关于"负阻"的几句明白话

[复制链接]
4641|38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必要性。
本版面对负阻讨论了不少,但不失片面之语,甚至是误解。
2.明白话。
何谓明白话?意思是俺说话不绕,很容易就看懂了,而不是说理解的有多到位。

首先必须从定义入手。
以感兴趣的变量电压v和电流i为研究对象,建立伏安v-i坐标面,此时有两种分类:
1.当曲线坐落于第二四象限时,则功率p=vi<0,即该伏安曲线所描述的器件在对外界做功,此时称其为有源电阻。
2.当曲线坐落于第一三象限时,则功率p>0,即该器件在吸收功率,此时称其为无源电阻。

现在说"负阻",自然其伏安曲线的斜率<0了,不失一般性,假设其是一条直线(对于实际特性不是直线的,可用直线分段线性近似),此时根据上面的1和2有两种情形:
1.当该单调递减的(斜率<0) 直线经过原点,且位于第2.4象限,则此电阻就是线性有源电阻。此为标准的"负阻",即通常所说的负阻。
2.当该直线坐落于第1或3象限之内,此时为线性无源电阻。

据此,对应于实际情形,有两种情况:
上面的情形1对应的是器件大信号伏安特性,比如酱油启示录74中LGZ2006帖的图,通过偏执或移位电路,使S型曲线中心搬移动v-i坐标原点即可。这样一来,此S曲线的有源负阻部分提供振荡器启动能量,而五源部分提供限幅。
上面的情形2对应的是小信号伏安特性,比如对某有源电路做线性小信号分析,发现其输入阻抗Zin<0,于是也称其为负阻,到这里的负号跟上面的1意义不同,并不是说电流倒流了,而是表示电流在减小,或者说反向。

综上,两种负阻意思不同,不能混淆。所以酱油启示录74中说负阻就是负动态电阻是错误的。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分开这两种负阻后,进入酱油启示录74,至少能找到6处错误。
比如说什么任何负阻的静态电阻都是正的,这是由于只看到情形2,而没看到清晰1.同理,后面说只能在某一点成立,也是如此。

比如有人说情形2的负阻能提供震荡所需的能量,等等。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得先引一下
https://bbs.21ic.com/icview-681980-1-1.html

然后,一个一个地说:

1)微分负阻(或动态负阻)才是所谓“负阻”的本质性的东西,至于是否在哪个象限无关紧要。这点我想无需多言。

2)关于那句
任何一个单独的“负阻”器件其静态电阻都大于零。

注意其中的“单独”和“器件”,你能找出个“静态电阻”小于零的器件,十个诺贝尔都可以拿。

3)而正是由于“静态电阻”大于零(即所谓的电流没有倒流)才得以将电源能量转换成信号能量。


附加说明:

那个启示录74主要想说明的是“负阻”和“受控源”的某种等效性,而由此排除了所谓的“独立信号源”的存在必要性。这才是那个帖的真正意义。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5: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5:25
这个得先引一下
https://bbs.21ic.com/icview-681980-1-1.html



你在混淆一个概念:这里(包括各种说负阻振荡器的书籍资料)说的负阻,都是指"负阻效应",比如半导体物理中会说到龚氏二极管的负阻效应,而你却歪解成"负阻元件"--自然界中自然没有这种元件了。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5:59
你在混淆一个概念:这里(包括各种说负阻振荡器的书籍资料)说的负阻,都是指"负阻效应",比如半导体物理中 ...

那就再引我那个帖中的一句话
负阻”是指具有微分负阻(或动态负阻)特性。具备这种特性的器件可称为负阻器件,而通常只是在其某个特殊的工作点上才有呈现负阻。

看明白了没有?

找个语文老师吧....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效应二字,再纠正你一说法不妥之处。
在本版置顶帖,卷帘门的那个,你说leeson仅仅是个模型
这种说法不妥,不仅仅是个leeson模型,而是leeson效应,效应比模型的分量重的多,这个你能理解。
因此,事隔35年后,里森获得WGC大奖。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6:12
说到效应二字,再纠正你一说法不妥之处。
在本版置顶帖,卷帘门的那个,你说leeson仅仅是个模型
这种说法 ...

你要扯“效应”和“模型”的差别,那就是文字游戏了....

不过一般而言,至少“效应”偏于感性,而“模型”则更趋于“理性”。《物理学》中存在着很多“效应”,但最终必须采用《数学》建模来描述一番。关于这个,不能怪你,原因你懂的....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6:04
那就再引我那个帖中的一句话

看明白了没有?


你还把这些东西帖出来,本来俺不想一句一句批的。

比如说社么具备这种特性的可称为负阻器件。
如果这样都可以,乱套了,几乎所有的有源器件都具备这样特性。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6:22
你要扯“效应”和“模型”的差别,那就是文字游戏了....

不过一般而言,至少“效应”偏于感性,而“模型 ...



你错了,"效应"偏向于general,而"模型"偏向于special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6:24
你还把这些东西帖出来,本来俺不想一句一句批的。

比如说社么具备这种特性的可称为负阻器件。

只要那个负阻段可以被利用,称此为“负阻”器件由何奇怪的?当然,被称为“负阻”器件的那段负阻特性区域一般都比较突出。

类似情况多了,譬如二极管的分类。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6:27
你错了,"效应"偏向于general,而"模型"偏向于special

已经说了,这只是个“文字游戏”....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理论最终是由数学建模而成的,这点毋容置疑。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ukun977 于 2014-2-16 17:17 编辑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6:33
只要那个负阻段可以被利用,称此为“负阻”器件由何奇怪的?当然,被称为“负阻”器件的那段负阻特性区域 ...


恭喜你老抽,你获得了诺贝尔奖。
颁奖理由:3楼第二部分说没有,10楼找到了。

重复:你可以说某器件具有负阻特性,但你不能称呼它叫负阻元件。
当然了,你要是自己定义自己用,那就无所谓了。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引你那句话:
俺投降了,打败俺的是你的"无鞋"。


不扯了,撤!
Lgz2006 发表于 2014-2-1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该说不说(方言),老抽还不算爱发明,只是偏爱摆弄算术罢了:P
本版许多争论贴,都是由于爱发明,爱创造新名词,导致交流困难


读文有感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说明:

有人质疑“负阻器件”这个术语,其实那并非新词,具体见

《电子电路基础》(谢沅清)中425页。


引一下不算扯吧....
xyz549040622 发表于 2014-2-1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xukun977 @路过打酱油。。 @Lgz2006 @wddn 以实际的元器件,我们能看到的现象为基础,说明负阻的存在。。。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1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6 18:25
引一下不算扯吧....


书中两个图,均属于无源电阻,确实存在。
把负阻狭义地理解为负微分电阻,这么说可以理解。

Lgz2006 发表于 2014-2-16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耗尽型的器件,例如JET,可以认为是负电阻。Vgs为负电压时,JET的DS间流过电流。gm的倒数就是负电阻。对于Vsg,那么就是随着Vsg的增大,Ids在减小,这就是负电阻。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个负阻概念更明确地**啦:lol

评论

这位就是B大师  发表于 2014-2-16 20:14
 楼主|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种负阻的模拟:
有源负阻用OP模拟最容易,比如OP+3R构成的负阻变换器,得到S型3段直线。如果反向端再对地加一电阻,那么同向端口伏安特性为N型3段直线,而反向端为S型的。

无源型负阻:
根据v↑,则i↓的要求,在源级跟随器的基础上,添加一正反馈环,反馈足够正,则环路增益足够负,负阻就成了,所以加个共栅反馈就行。
另种常见方法是根据当管子GS和DS端均并联电容时,则DG端口相当于负阻串联这两个电容的串联等效值。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收起 理由
xyz549040622 + 5
Lgz2006 + 2 赞一个!具体化了

查看全部评分

t.jm 发表于 2014-2-16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jm 于 2014-2-17 00:02 编辑

这个问题我还得认真思考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个人签名:模电讨论兴趣小组群微信号:xukun977

1897

主题

22577

帖子

295

粉丝
快速回复 在线客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