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教哪位前辈:卷帘门遥控器拆开看电路,原理上解释不通

[复制链接]
楼主: 披头士911
手机看帖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跟帖
121
xukun977| | 2014-2-11 1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关于信号源,有个提示:
在仿真器中,AC仿真,设置好扫描频率范围后,点击run进行仿真,结束后,用鼠标任意点击两个节点,软件会输出两点所对应的波特图。
两个点是任意选的,像VDD,GND等都可以选。
在此过程中,没有交流源出现。

那么按照0095所说,"这样的分析不符合线性分析的要求"。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2
jz0095| | 2014-2-11 22:16 | 只看该作者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1 16:37
第一点:关于"线性分析信号源"问题。
线性分析中的信号源是啥玩意?其在分析(包括理论分析及仿真)中扮演什 ...

信号源:y=Ax中x的来源。信号源,或者源,在射频、微波网络分析中是基本的要求,网络端口的u、i 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Genesys仿真软件中,源内阻是作为变量对待,是可设、可变的。
虽然有些仿真软件不显示源,但是作为原理,仿真者脑子中应该意识到它的存在,意识到源内阻的贡献。不少人对源和源内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将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缺失信号源的现有振荡器模型分析就是一例。没有信号源的分析不符合线性分析的要求。

关于HB的KCL问题,还真没什么好说的,真不满足。要我服,就我举的上面的例子,拿基础理论说话,如果真有理,驳倒我应该不难吧?别说翻书,范围太大。从书中选例子贴上来也行。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3
xukun977| | 2014-2-12 10:17 | 只看该作者

我编辑124楼帖子时也想到"无水之源"这个词,猜到你应该是这么理解的,发过后又改了,感觉说的太多。

你并不理解线性分析中的"源"是什么意思。

从125楼提示就可以看出,源在理论分析及仿真中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告诉分析者或仿真器哪儿是"输入",哪儿是"输出"而已。
所以并非必需品。因为这种本身就是虚拟的,这个源也非真实的。所以一个VDD为5V的线性放大器,小信号仿真时输出电压可以为1万伏。

实际分析中,比如叠加原理,激励为e1.e2。。。等,则响应为H1e1+H2e2+。。。,其中的H就与源无关,都无关了还能说他是"必须"的?
再比如环路增益这个量,同样无关。

总之,你这个"无源就不行"说法是很荒谬的,如果是理论分析,我头脑中根本就无需意识它的存在,因为我用SFG,图有了,各种传递函数都确定了,无需考虑源。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4
路过打酱油。。| | 2014-2-12 1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过打酱油。。 于 2014-2-12 11:20 编辑

路过,打酱油....

点一下吧:

1)楼主帖,似乎少了一个电容。其实,那“电”天线加入后什么都齐了。至于那SAW,仅是个resonator(单端口)。

2)线性振荡,那是AX=0。X=0自然是个(平凡)解,但若符合某种条件和非零初始值,则可能有非零解。这个“非零初始值”可以是噪声或扰动(譬如上电)。

3)非线性除了对幅度有限制和稳定作用外,一般有降低频率的效应,这是由损耗所引起的(幅度越大损耗越大)。这点可以复习有损振荡。

4)HB,那是稳态振荡的非线性分析和数值求解手段。稳态(自然是周期的)可作谐波分析(傅里叶级数),而HB是对系统作线性(频域)和非线性(时域)分割后做迭代,最终目标是基尔霍夫定律。

5)LEESON,那只是个模型。


还是那句话,先把线性给搞明白了再玩非线性,那里的天地可大了,自然水也更深。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5
xukun977| | 2014-2-12 11:15 | 只看该作者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说法更荒谬,忘了放大器能量来源是电源,而非信号源。
假设分析对象是一放大器,为便于分析,假设放大器输入阻抗和负载大小一样,输入信号源幅度为10mv,放大后输出幅度为10V。
如果按照"信号源是水之源,木之本"说法,此信号源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之比是多少?能量可就不守恒了哇??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z0095 2014-2-12 16:43 回复TA
器件的交流参数与偏置有关是不言而喻的,无需更多关注。没有信号源的放大器将空有放大能力,不产生输出(水)。 
126
路过打酱油。。| | 2014-2-12 11:27 | 只看该作者
附加说明:

S参数分析一般仅适用于具备传输线的“电路”——即所谓真正的“高频电路”。这里的振荡器(包括那个SAW)就其基本原理和布线形态来说根本就是个普通的电路,S参数在此完全是无用武之地,而其还会产生误导作用。

看来,真正玩“射频和微波”的还真不多。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z0095 2014-2-12 16:35 回复TA
理解狭隘了。S参数功率波的定义,仅与端口阻抗、U、I 有关,包括低频电路都可以使用S参数,低频的S参数可以从Y、Z转换而来。 
127
Lgz2006| | 2014-2-12 12:5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大玩什么,连外差电路都不认得:lol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28
xukun977| | 2014-2-12 13:12 | 只看该作者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2 11:27
附加说明:

S参数分析一般仅适用于具备传输线的“电路”——即所谓真正的“高频电路”。这里的振荡器(包 ...


你说的,是错的。

1.用S来分析.设计楼主的电路,没有任何问题。
2.不错,许多电磁场的书,以及RF和MW书,都是用传输线来引入S参数的,但你不能误以为S仅适用于传输线。
如同初中物理讲欧姆定律时,用的是纯电阻电路,但你不能据此推论出欧姆定律仅适用于是纯电阻的电路。

例子:共删放大器,信号源阻抗为Rs,则S11=1-gmRs/1+gmRs,传输线在哪?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z0095 2014-2-12 16:28 回复TA
正确。 
129
jz0095| | 2014-2-12 16:5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新帖,感到概念不清的大有人在。先回复旧帖。
.
在仿真器中,AC仿真,设置好扫描频率范围后,点击run进行仿真,结束后,用鼠标任意点击两个节点,软件会输出两点所对应的波特图。
两个点是任意选的,像VDD,GND等都可以选。
在此过程中,没有交流源出现。
不是这么解释的。有的仿真器具有“傻瓜”功能,只告诉你如何操作,具体的原理并不外露。鼠标点击两个节点的仿真没有交流源的出现,并不等于整个系统没有仿真交流源,否则,节点的信号从何而来?
.
源在理论分析及仿真中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告诉分析者或仿真器哪儿是"输入",哪儿是"输出"而已。
所以并非必需品。因为这种本身就是虚拟的,这个源也非真实的。…实际分析中,比如叠加原理,激励为e1.e2。。。等,则响应为H1e1+H2e2+。。。,其中的H就与源无关,都无关了还能说他是"必须"的?
再比如环路增益这个量,同样无关。
认为与源无关?
源的两大要素(以电压型源为例):电压源V+源内阻。在线性条件下,V的幅度不影响网络的参数,但是源内阻会有影响(后面会提到)。从网络的观点看,源内阻就是对应端口的置端(阻抗)。既使H1、H2…不受置端的影响,系统的特性要受影响,例如系统的增益,这在S’仿真中已有充分的展示。也就是说,系统的特性与源阻抗有关,即与源有关。
仿真——模仿真实,例如仿真与测量的系统结构结果应该一一对应。系统特性可以测量出来;面对系统特性,你是愿意相信对应仿真的特性是包含“源”的贡献,还是愿意相信是包含,例如,“秤砣”的贡献?显然,仿真结果包含源的贡献,仿真与源有关。
.
再说网络H的参数,不论是由测量而来,还是由已知元件的计算(仿真)而来,也与网络的置端,进而与源有关。例如Y、Z参数是极端端口阻抗(源、接收机阻抗)下的网络参数;S参数是由R01、R02端口阻抗定义下的参数,等等。
.
总而言之,认为电路模型和仿真与源无关既是虚幻不实,也是有害无益的。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0
路过打酱油。。| | 2014-2-12 17:23 | 只看该作者
理解狭隘了。S参数功率波的定义,仅与端口阻抗、U、I 有关,包括低频电路都可以使用S参数,低频的S参数可以从Y、Z转换而来。


这当然能转换,而所谓的“端口阻抗”替代了特征阻抗而已。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1
路过打酱油。。| | 2014-2-12 17:26 | 只看该作者
这你需要看书去了,查查S参数的入反射定义需不需要传输线特征。我可以告诉你,S、S'参数的意义及应用范围远大于你的理解。


前面说了,“端口阻抗”替代了特征阻抗而已。至于那什么意义,至少在此基本体现不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2
xukun977| | 2014-2-12 17:56 | 只看该作者

耍赖,俺一直在说源,你也在说源,到134楼突然不说源,跑去说源阻了
然后你用"任何实际源都都有内阻"的事实,成功转移话题。

不过很可惜,我上面不止一次在强调,说的是"理论分析及仿真环境",并不是说实测,所以,在理论及仿真中,俺的源可以没有内阻。这样一来,你上面说的统统无效。

过一会,你是不是要说连接信号源的铜箔还有电感性啊??
过一会,你是不是还要说信号源有容性,所以必须考虑它?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z0095 2014-2-12 18:46 回复TA
在上传的《了解负阻》脚注4写道:“信号源”是由电压源E和源内阻R01所组成。 
jz0095 2014-2-12 18:43 回复TA
你误解了,在126楼我说“信号源:y=Ax中x的来源。信号源,或者源”。我在所有地方对信号源的定义都是2要素。 
133
路过打酱油。。| | 2014-2-12 18:05 | 只看该作者
原本是个简单的振荡器问题,既然扯到了那“老问题”上,那就给个干脆利落的说法:

1)振荡器内还有个独立的“信号源”,那基本是杜撰。

2)线性可以稳定幅度,那基本是瞎扯。

3)怀疑HB中的“基尔霍夫”,那是根本不懂HB是怎么回事儿。

建议,看书吧!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了....

至于那什么S,可以说完全不着边。


打完酱油,撤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评论
jz0095 2014-2-12 18:51 回复TA
一锅浆糊。 
134
jz0095| | 2014-2-12 19:17 | 只看该作者
路过打酱油。。 发表于 2014-2-12 17:26
前面说了,“端口阻抗”替代了特征阻抗而已。至于那什么意义,至少在此基本体现不了。
...

反射,是负载阻抗与源阻抗的关系,无需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含义的二传,两个电阻的关系即可。反射可以与频率无关,即适用于低频。S参数可以与频率无关,例如一个pi型电阻网络就可以算出双端口S参数。但是受条件的限制,测量S参数是有频率范围的,例如可以低到 30KHz。

至于入反射的意义,无需频率范围限制,电工中最大功率传输条件就包含了入反射的意义。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5
jz0095| | 2014-2-12 19:33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很可惜,我上面不止一次在强调,说的是"理论分析及仿真环境",并不是说实测,所以,在理论及仿真中,俺的源可以没有内阻。这样一来,你上面说的统统无效。

仿真要是不能被实际(实测)检验,不能对照,...,你怎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俺的源可以没有内阻”,我问你,有内阻的源严格,还是没有内阻的源严格?电工中最大功率传输的公式是多余的?有源内阻的网络理论等是可以简化的?
如果你认为源可以没有内阻,我还真认为是个问题和隐患,起码“增益是置端的函数”原理就体现不出来。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6
xukun977| | 2014-2-12 20:35 | 只看该作者

理论分析与实测的区别,我当然有所了解了,不然我不会在以上帖子加入定语"分析或仿真",目的就是避开实测问题,让讨论范围小些。

比如理论分析三极管电路的环路增益时,三极管模型中输出等效是受控电流源,再并个ro,其中受控源和ro之间那个位置,是施加激励电流源的好地方,理论分析中完全可以这么干。但实测中不行,就算把三极管剖切开也不行。

以上一直线性分析中用的"源",这个源是虚拟的交流源。到134楼把概念换成实际源,出了个源阻,140楼进一步把源的范围扩大,扩大到功率源,如此一来,这个话题得说到猴年马月啊?

再说你那个负阻振荡器模型中所谓的"源阻"。
模型中的负阻-R+jX是模拟负阻的有源器件模型,由负阻这个端口向谐振网络及负载ZL看到的等效阻抗为Zs,那么激励e(t)(代表噪声源等)。这三个元件串联成负阻振荡器等效模型。
从以上叙述可见,根本无需考虑所谓的源阻,想定量描述太困难了,这个东西根本无法测量或分离出来。有了Zs就足够了,因为Zs就包含了它。

所以,弄个源阻出来,表面看是考虑周到,实则是多余。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7
jz0095| | 2014-2-12 22:00 | 只看该作者
xukun977 发表于 2014-2-12 20:35
理论分析与实测的区别,我当然有所了解了,不然我不会在以上帖子加入定语"分析或仿真",目的就是避开实测 ...

首先,你对源的理论分析与实测的处理,即一个可以没内阻一个躲不开内阻,既多余,也属于双重标准。源始终如一地含有内阻,将使理论与实际始终保持一致,有益无害,也不会费冤枉时间。你在电路模型中根据需要等效源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内阻的话,就要小心了。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8
jz0095| | 2014-2-13 11:13 | 只看该作者
再说你那个负阻振荡器模型中所谓的"源阻"。
模型中的负阻-R+jX是模拟负阻的有源器件模型,由负阻这个端口向谐振网络及负载ZL看到的等效阻抗为Zs,那么激励e(t)(代表噪声源等)。这三个元件串联成负阻振荡器等效模型。
从以上叙述可见,根本无需考虑所谓的源阻,想定量描述太困难了,这个东西根本无法测量或分离出来。有了Zs就足够了,因为Zs就包含了它。

你认为的三元件负阻振荡器模型不是我要的模型,Zs是谐振器阻抗的组成部分,不是我要的源内阻。
我等效的内部信号源由电压源E内阻R01组成,要模拟的是谐振器(全部LC)对外提供的从起振到稳态变化的能量。E设为与稳态对应的最大电压,是常量(仿真源通常的设法)。因此,对应于起振中谐振器对外提供的从低到高单调增长的信号,就要求R01从大到小单调地下降。R01是根据事实设立的,有物理量与之对应。
器件只能因有输入而产生输出,它的输入,只能来自于谐振器的能量。设置此内源,符合y=Ax的线性分析要求,内源输出与x相对应。电路的输出幅度将受控于内源输出的变化。对于动态的输出,设立动态的内阻R01是最佳的选择
在此过程中,由于R01的变化,电路的增益产生了线性的动态变化,该增益变化和达到线性稳态增益并不是改变R01的初衷,它是合理等效的产物。
.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39
dota_yy| | 2014-2-13 11:13 | 只看该作者
有碰到
但没深入
还得多学习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140
xukun977| | 2014-2-14 12:28 | 只看该作者

你这一套理论,很明显是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包括仿真实测等)倒逼(说白了就是凑)出来的。
说什么现有现象是什么,于是模型中就应该有什么,而且许多量的大小及变化趋势,都是根据实测或仿真结果来确定的,花了功夫,一一配对。
尤其是那个内阻还是什么,跟孙悟空金箍棒样,你让它变大就变大,让它小它就小。

逻辑颠倒,因果颠倒,那4个条件,莫名其妙地横空出世;"线性"也是自定义.现定义的。

你这理论要想推广,难!你可以往国外有影响的期刊投稿(找大学教授合作,你就不用出稿费了),看看审稿人如何评价。

使用特权

评论回复
发新帖 我要提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