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作者:石长荣 <br /><br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是说人只有登高望远,才能视野开阔,志向远大。乘坐过飞机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飞机冲上万米高空时,鸟瞰祖国大地,眼下是:**长江变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白练;崇山峻岭变成了一个个绿色土包;城市变成了魔方,良田变成了地毯……由此我联想到了读书,正如同登山望远一样,要想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景,就必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不到长城非好汉”决心和勇气,奋力攀登,永不停步。唯此,才能见人之所未见,闻人之所未闻。<br /> 书就是山。称书为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古人早就创作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著名诗句。说书是山还因为,中国自仓佶造字以来,文字的载体经历了甲骨、竹简木牍、纸,以及现在的电脑存储等几个阶段。如果用竹简木牍书写,按照“读万卷书,行**路”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其读的书摞起来,肯定会像山一样高。当然,现如今,人们的书写工具大都变成了电脑,莫说“著作等身”,就是穷年皓首、废寝忘食地写书,其作品用一个光盘装载就足够了。<br /> 读书像爬山,因为书籍是用一个又一个字词连接起来的统一体。以记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四书五经》、《史记》、《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为例,不仅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而且历史事件跌宕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加之古人智高功厚,并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座右铭,为文千锤百炼,言简意赅,且“谓语助者,焉哉乎也”(语出《千字文》)等经常出现,所以对于文言文功底较差的人来讲,读起来必定如登山一样费力。再者,历史是前人书写的,前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与现今大不相同,今人读前人撰写的书籍,或国人读老外撰写的书籍,亦或外行读内行撰写的书籍,理解起来肯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必须发扬孟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精神,视读书如登山,由浅入深,步步登高。要坚信“书越读越薄”的道理,使看似清闲的读书过程,变成穷究其理、奋力攀登的过程。只有树立起这样的精神和毅力,才能不断接近峰顶。<br /> 读书能望远。说读书能望远,是说通过读书,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特别是通过阅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以及国内外优秀文化典籍,既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根知底,又能够从书中汲取经验教训,**谜团,增长智慧。<br />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可以使人察古知今,明辨事理,处变不惊,心胸豁达,志存高远,应时而变。同时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浮云遮望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浩浩然扬君子之风,卓卓然做有识之士。若如此,什么官啊,名啊,利啊,愁啊,喜啊,悲啊等,都不足以动摇自己的心志。由此也就便能够体验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心理感受了。否则,便会落到个如孔子所鄙夷的“小人常戚戚”的可怜境地。世界如此之大,历史无限绵长,何不用书籍这副良药来疗养自己的心性呢?<br />
|